当前位置:首页 > 疾控应急 > 寄生虫病 > 其他主要寄生虫病 > 食源性寄生虫病
囊虫病
时间:2024-10-25 字体:

  猪带绦虫的幼虫也可寄生人体引起囊虫病,又称囊尾蚴病。猪囊尾蚴在人体除可寄生在横纹肌外,还可寄生在脑、眼、心等重要器官,引起严重后果。 

  一、猪囊尾蚴的发育 

   猪囊尾蚴又名猪囊虫,囊泡状,乳白色,半透明,大小约 10mm×5mm,囊壁薄,囊内充满囊液,内有一 个小米粒大小的白点,为翻卷在内的头节。头节上除了4个吸盘外,还有顶突和小钩。偶可见畸形头节,吸盘数可为2~7个,可具双顶突,小钩数也可有很大差异。囊尾蚴的大小、形态可因寄生部位、营养条件和组织反应的差异而不同,在疏松组织与脑室中多呈圆形,约5~8mm;在肌肉中略长;在脑底部可达2~5cm,并可分支或呈葡萄样,称葡萄状囊尾蚴。当中间宿主食入虫卵后,虫卵胚膜在十二指肠内,在胃蛋白酶和胰酶的作用下,在24~72小时后虫卵胚膜破裂,六钩蚴逸出。六钩蚴借小钩和分泌物的作用,1~2日内钻入肠壁,进入血循环。到达寄生部位后虫体迅速进行结构改组:细胞增殖,小钩退化、变性最终消失,六钩蚴中央形成空腔,然后逐渐形成一充满液体的囊泡。同一宿主体内猪囊尾蚴的发育时间不一,存在滞育现象,即同期感染,但不同期发育,特别在一次大量感染时更易出现这种情况。最早的囊尾蚴可在19天见到,此时头节区尚无吸盘和小钩,随虫体长大,囊壁一端细胞密集,并向囊腔内凹陷,形成头节雏形,头节继续分化,出现吸盘和小钩。孟祥增等(1983)观察到六钩蚴在人眼内长成囊尾蚴的发育全过程,从黄斑部下方,视网膜的白色点状物到囊尾蚴头节活动为72天,从视神经、视网膜炎症开始至头节活动为97天。 

  二、流行概况 

  (一)分布 

  人群囊虫病感染率资料尚不全面,据有限资料,我国人体囊虫病感染率为0.14%~3.2%,估计全国有感染者约300万。猪体囊尾蚴的感染在我国也较为普遍,感染率也较高。 

  (二)传染源 

  囊虫病的病原体是猪带绦虫卵,因此排孕节片或带有虫卵的猪带绦虫病患者为传染源。 

  (三)传播途径 

  人感染囊尾蚴的方式有:①自体内重复感染:体内有猪带绦虫成虫寄生,因肠逆蠕动,孕节或虫卵返入胃内而感染。②自体外重复感染:体内有猪带绦虫成虫寄生,经口感染了自己体内猪带绦虫的虫卵。③异体感染:自体外感染了他人的猪带绦虫虫卵。 

  三、临床表现 

  猪囊尾蚴寄生人体的部位很广,除肌肉、皮下组织、脑和眼外,心、舌、喉、口、肺、上唇、乳房、脊髓、椎管等处均有囊尾蚴寄生的报告。六钩蚴随血流到达各部位后,大部分被杀灭,仅一部分发育为囊尾蚴。皮下和肌肉内的囊尾蚴因容易被发现所以较常见,但近几年由于脑CT的普遍应用,许多临床统计显示脑囊虫病发病率多于皮下和肌肉组织囊虫病。囊尾蚴所引起的病变主要是由于虫体的机械性刺激和毒素的作用。猪囊尾蚴在人体内可存活3~10年,甚至15~17年。囊尾蚴引起病变的严重程度因囊尾蚴寄生的部位、寄生的虫数、寄生时间的长短、虫体死活及局部组织的反应程度而不同。囊尾蚴因寄生部位的不同可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一般可分为皮下及肌肉囊虫病、脑囊虫病和眼囊虫病。  

  四、诊断 

  (一)病原学诊断 

  皮下肌肉囊虫病 触摸时结节硬度似软骨,与皮下组织无粘连,无压痛。可作皮下结节活组织检查。眼囊虫病应做眼底检查,可见灰蓝色或灰白色圆形囊泡,周围有金黄色反射圈,有时可见虫体蠕动。如在眼睑处可作活检。 

  (二)免疫学诊断 

  包括循环抗体的检测与循环抗原的检测。循环抗体的检测 即用已知抗原检测患者体内未知抗体,但猪囊尾蚴抗原成分十分复杂,不同虫株甚至同一虫株的不同发育阶段,其抗原性均有差异,且与多种寄生虫,特别与包虫存在共同抗原。循环抗原的检测是 人感染囊尾蚴后,体内产生相应抗体,但抗体在体内持续时间较长,甚至10年以上。所以测抗体只能证实机体曾感染过囊尾蚴,不能作为现症患者的依据,亦不能作为判断疗效的指标。循环抗原则是虫体分泌物或其代谢产物,其半衰期短,因此循环抗原阳性表明体内有活囊尾蚴存在  

  免疫诊断常用方法有补体结合试验、皮内试验 、胶乳凝集试验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间接血凝试验 、酶免疫技术等。   

  (三)影像学诊断 

  脑囊虫病的诊断,可作X-线、CT、磁共振(MRI)检查,其中一些影像诊断技术的作用已不仅局限于辅助诊断,甚至可为某些部位脑囊虫病的确诊提供直接依据。根据囊尾蚴寄生部位可分为:脑实质型、脑室型、脑膜型及混合型四型;根据虫体状况及病理改变可分为:活虫期、变性脑炎期、肉芽肿期及钙化期等四期;根据影像的密度可分为:低密度、等密度、高密度三种;根据形状可分为:点状、囊状、环状、结节状及不规则形等多种;虫体影像小的仅有粟粒大、大的可呈巨囊形。在磁共振的T1和T2加权像上又有高信号与低信号之分,这些影像学特征对囊虫病的诊断均有重要帮助。   

  (四)囊虫病的鉴别诊断 

  由于囊尾蚴侵入神经组织的部位、数目不同,使脑囊虫病的临床症状千差万别。又因囊虫先后感染时间不一、发育阶段不同、死亡时间不一,使病情复杂多样。许多脑部病毒性、细菌性及寄生虫感染、血管病、脑肿瘤、原发性癫痫、脱髓鞘疾病和许多精神性疾病等易与脑囊虫病相混淆,应注意鉴别。此外,皮肌型囊虫病还应与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及脂肪瘤鉴别,而眼囊虫病应与眼肿瘤及视网膜脱落等相鉴别。 

  五、治疗 

  (一)吡喹酮   

  吡喹酮是一种广谱驱虫药,1980年开始用于治疗人体囊虫病取得良好效果。 常用剂量为50mg/kg体重,分3次口服,连服9天,约60-70%脑实质囊虫病灶消失。必要时1个月后可重复1个疗程。人对吡喹酮有很好的耐受性,服药后有人会出现头晕、乏力、出汗、头痛、失眠、肌肉颤动、多梦、眼球震颤、肢端麻木和轻度腹泻等不良反应。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不推荐使用此药。 

  (二)阿苯达唑   

  阿苯达唑为一种新型广谱抗蠕虫药,1987年发现它能有效治疗神经系统囊虫病,由于疗效确切,显效率达85%以上,不良反应轻,为目前治疗囊虫病的首选药物。 患者对阿苯达唑和吡喹酮一样有较好的耐受性。不良反应主要有头痛、呕吐、低热、视力障碍、癫痫等。个别病人反应较重:原有癫痫发作更甚、脑水肿加重、可发生脑疝、脑梗塞、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三)脑囊尾蚴的抗炎治疗    

  皮质类固醇是抗炎治疗的有效药物,适用于囊尾蚴性脑炎和抗囊尾蚴治疗中因虫体坏死所致炎性反应。这些反应常见于儿童和年轻女性,成人少见。这时首先要控制脑水肿,可大剂量短疗程静点地塞米松或甲基强地松龙。也可加免疫抑制剂和硫唑嘌呤。当脑炎和高颅压缓减后才可抗囊尾蚴治疗。 

  六、预防 

  囊虫病的预防同猪带绦虫。尤应注意预防经污染的水源、蔬菜等途径误食虫卵。虫苗接种将有望成为预防囊虫病的有力手段。用各种虫体抗原作预防接种,均能保护猪抗猪囊尾蚴的感染。 

 

文件附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