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疾控应急 > 寄生虫病 > 其他主要寄生虫病 > 食源性寄生虫病
华支睾吸虫与华支睾吸虫病
时间:2024-10-25 字体:

  一、概述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简称肝吸虫,是一种寄生在人体和哺乳动物肝胆管内的寄生虫,属于扁形动物门 Phylum Platyhelminthes)吸虫纲 (Class Trematoda)复殖目 (Order Digenea)后睾科 (Family Opisthorchiidae)支睾属(Genus Clonorchis)。成虫体薄长约10~25mm,宽约3~5mm,前端尖细,后端较钝,背腹扁平,形似葵花子仁,雌雄同体,一对睾丸位于虫体后1/3部分,呈分支状,故称为华支睾吸虫。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体肝内胆管所引起的寄生虫病,称为华支睾吸虫病。 

  二、生活史 

  华支睾吸虫成虫主要寄生在人、犬、猫、猪等哺乳动物的肝胆管内,虫体发育成熟后产卵,虫卵随宿主胆汁进人肠道,然后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入水后,可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食入。虫卵在螺的消化道内孵出毛蚴,并穿过螺的肠壁到达其肝脏。在螺体内,一个毛蚴发育成为一个胞蚴,胞蚴发育成为许多雷蚴,雷蚴分裂形成大量的尾蚴。成熟的尾蚴自螺体内逸出后在水中游动,当遇到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时,钻入其体内,在鱼体内分泌成囊物质,形成囊蚴。当终宿主食入含有活囊蚴的鱼肉时,囊内幼虫脱囊而出,进入肝胆管发育为成虫。从终宿主食入囊蚴到粪便中可查到虫卵需要 20~40 天。成虫的寿命一般为 10~15 年。 

  三、临床表现与危害 

  肝吸虫进入人体后,由于感染程度的不同和感染持续时间的差异,华支睾吸虫病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 

  1.急性期 

  一次食入大量的含有肝吸虫囊蚴的鱼生,可导致急性肝吸虫病的发生。急性肝吸虫病以寒战、高热、肝脏肿大和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类似急性胆囊炎的症状,伴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急性肝吸虫病人虽然早期可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是因为粪便中虫卵检出率低,诊断比较困难。 

  急性肝吸虫病一般起病急,症状明显。首发症状通常是上腹部疼痛。疼痛可呈持续性刺痛,也有患者表现为隐痛,疼痛在进餐后可加重,伴有厌油腻,疼痛的性质很像急性胆囊炎,可伴随完全性或不完全性的胆道阻塞症状,如黄疸、白陶土样大便。急性肝吸虫病患者常在发热之前出现腹泻,大便每日3-4次,黄色稀水便多见,如感染囊蚴较多,胆道梗阻明显时大便可呈白陶土样稀水便。3-4天后出现发热,常常伴有明显的畏寒和寒战,体温最高可达40度,继而出现肝脏肿大、肝区疼痛和黄疸。发热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短者可仅3-4天,未经治疗者反复发热可达数月。 

  此外,肝吸虫童虫和成虫的代谢分泌物,或死亡的虫体崩解产物可作为抗原被吸收入血从而引起一系列的过敏反应,最常见的为荨麻疹,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重者甚至可出现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主的类白血病反应。 

  2.慢性期 

  急性肝吸虫病如果未能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可转变为慢性肝吸虫病。反复多次的少量感染是慢性肝吸虫病最主要的原因。肝吸虫成虫平均寿命可达15年,长的甚至超过20余年,在此期间,虫体的机械性损伤和分泌物、代谢产物的刺激使胆管上皮细胞脱落、增生,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周围纤维组织增生,严重时可使附近的肝实质萎缩,甚至肝硬化。胆管阻塞、胆汁淤滞和胆管扩张可引起阻塞性黄疸。胆汁引流不畅容易导致细菌感染,发生胆管炎症。虫卵、死亡虫体及其碎片、脱落的胆管细胞可能构成结石的核心,发生胆石症。肝吸虫是明确的致癌物,可致胆管癌。另有一些资料提示华支睾吸虫感染可能与肝细胞癌也有关系。 

  慢性肝吸虫病一般没有明确的感染时间,起病隐匿,轻度感染者可无症状,或仅有胃部不适、上腹腹胀等较轻的消化道症状,容易疲倦,精神不佳等。中度感染者可有乏力、倦怠、消化不良、慢性腹泻、肝区疼痛、肝脾肿大等。重度感染者可以导致多种并发症,尤其是胆管癌,这是肝吸虫病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 

  3.并发症 

  慢性肝吸虫病可以引发多种并发症和合并症。感染肝吸虫而引起的并发症,如果不能治愈肝吸虫,病因持续存在,并发症将难以根除。肝吸虫所致的并发症主要有以下几种:胆囊炎、胆管炎、胆结石和胆管癌。 

  1.胆囊炎、胆管炎  在胆管内有大量虫体寄生或胆石形成时,可使胆管阻塞、胆汁淤滞,继发细菌感染引起胆管炎、胆囊炎等。由细菌感染而致死的大量虫体阻塞肝外胆管时,可发生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1)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急性胆囊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右上腹疼痛,可阵发性绞痛伴恶心、呕吐和发热,黄疸发生率较低。单纯胆囊炎的发热不伴寒战,体温多在38~39℃之间,波及胆总管时寒战、高热明显。右上腹胆囊区有明显触痛和肌强直。 

  重症肝吸虫病患者常合并急性胆管炎,由于成虫梗阻致胆管内的流体静水压增高,可使毛细血管和毛细胆管的上皮细胞坏死、破裂。胆汁以及其中的细菌、内毒素等透过毛细胆管的屏障进入血流,引起高胆红素血症,脓毒败血症,重者还可伴感染性休克。如果较多的细菌在毛细胆管、胆小管周围产生急性炎症,可致细菌性肝脓肿。临床表现为右上腹疼痛、畏寒、发热等。 

  2)慢性胆囊炎:慢性肝吸虫病患者多数合并慢性胆囊炎。主要临床表现为右上腹部不适和消化不良。 

  2.胆结石  胆结石是华支睾吸虫病最具有特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结石造成的阻塞程度和是否有细菌感染,结石在胆总管处嵌顿合并细菌感染时临床表现为右上腹疼痛、黄疸、寒战、高热等。 

  3.胆管癌  关于华支睾吸虫能引起胆管癌,过去缺乏有力的证据,但随着华支睾吸虫病的病理学、临床学和流行病学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资料表明,本虫与胆管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四、诊断 

  华支睾吸虫病的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流行病学史是指有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虾。临床表现有畏寒、发热、头疼、恶心、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右上腹痛,并伴有黄疸、肝肿大,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等体征。实验室检测结果主要分为病原学检测、免疫学检测。病原学检测是指在粪便中检测出华支睾吸虫虫卵,是目前主要的确诊依据,主要方法有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和醛醚离心沉淀法。免疫学诊断包括皮内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可作为华支睾吸虫病的辅助诊断,但存在假阳性、假阴性和交叉反应 

  五、治疗 

  治疗华支睾吸虫病,目前临床最常用的驱虫药有两种。根据患者感染程度不同,选用不同的剂量。 

  (一)吡喹酮 

  吡喹酮为广谱抗扁虫药物,吸收快、代谢快、排泄也快、毒性低。轻度感染者可采用总量75 mg/kg体重,3次分服,疗程1天。中、重度感染者的总剂量可达120~150 mg/kg体重,6次分服,疗程2天 

  该药不良反应有头昏、头痛、腹泻、恶心、乏力等。偶见轻度心动过缓,一般不影响治疗。常用治疗剂量对肝肾无明显不良反应。使用大剂量吡喹酮时,应先了解当地有无囊尾蚴病流行,询问病史,因为吡喹酮同时杀死颅内囊尾蚴,导致严重不良反应。 

    

  有些患者在服药后出现腹痛,可能是死亡虫体从胆管排出,刺激胆管引起痉挛或暂时性梗阻致胆绞痛,多见于治疗后1~2天,也可在治疗后10天方出现,又称迟发性反应,一般不经处理可自行缓解。疼痛剧烈时可选用阿托品0.5~1mg皮下注射。 

  (二)阿苯达唑 

  阿苯达唑为广谱抗线虫药,对华支睾吸虫也有较好效果。剂量为每天8 mg/kg体重,分1~2次口服,连服7天;不良反应轻,一般仅有少数病人出现口干、乏力、嗜睡、头晕、头痛、食欲不振、呕吐、腹痛等症状,多不影响治疗。 

  六、流行分布 

  华支睾吸虫病是全球较为常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亚洲的部分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韩国、越南北部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目前全球的感染人群约1300万人,中国感染人数最多,超过1000万人。 

  在我国,华支睾吸虫病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黑龙江和吉林四省,以及湖南、江西、贵州、福建等省的部分县,上述流行区居民均有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的习俗。  

  华支睾吸虫的感染与人生食淡水鱼的行为密切相关,在流行区,成年男性由于食用淡水鱼生的几率较高,是感染的高风险人群。 

  七、预防 

     华支睾吸虫感染主要是由于人的生食行为引起的,预防华支睾吸虫病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改变人的生食行为;二是降低环境中的华支睾吸虫种群数量。 

  (一)开展健康教育,改变生食习惯 

  流行区群众生食淡水鱼虾的历史悠久,必须反复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针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充分认识华支睾吸虫对人的危害,增强防病意识,从小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把住“病从口入”这一关。 

  (二)搞好粪便管理,改善环境卫生 

  管理好粪便是切断华支睾吸虫病传播的一个重要环节。应禁止将厕所建在鱼塘上或鱼塘边,取消露天厕所,宠物或牲畜提倡圈养,防止人畜粪便污染鱼塘和水体。加强粪便的无害化处理,让粪便发酵杀死虫卵后再施用。 

  (三)持续开展监测、及时治疗病人、病畜 

  对人群开展持续的监测,及时治疗感染者;同时对犬、猫、猪等家畜进行检查和治疗,鼠类也是传染源,必要时进行捕杀,以减少传染源。 

  华支睾吸虫病的防控涉及人的行为和环境的改变,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的密切合作,更需要建立政府主导,各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防控机制。 

    

文件附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