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
丝虫病(filariasis)是由线性动物们的丝虫总科,通常称为丝虫(filaria)寄生于人和动物所引起,在我国特指淋巴丝虫病,包括班氏丝虫病和马来丝虫病。
二、 临床表现
马来丝虫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反复发作的肢体淋巴管、结炎,淋巴水肿和橡皮肿;而班氏丝虫病除此之外,还常有外生殖器炎症和体征以及乳糜尿等。
1. 急性期
(1) 淋巴管、结炎:好发部位主要是腹股沟和股部淋巴结,腋下和肘部淋巴结受侵较少。随后淋巴结肿大,并出现相关的淋巴管炎和患肢远端的毛细淋巴管炎(即丹毒样皮炎),局部剧痛。丝虫性淋巴管炎的特点是从淋巴结炎开始,呈离心性,这可与细菌感染引起的淋巴管炎呈向心性相区别。班氏丝虫病患者腹部、盆腔等深部淋巴管、结炎可表现为反复发热、寒战和腹痛等临床表现。
图1. 离心性淋巴管炎
(2) 精索炎、副睾炎和睾丸炎:精索炎等是班氏丝虫病急性期的主要临床表现,急性发作时精索粗厚、副睾和睾丸肿大,精索、睾丸和副睾表现出现肿块。
2. 慢性期
(1) 鞘膜腔积液:鞘膜腔积液是班氏丝虫病最常见的慢性体征,患部坠胀沉重,外观阴囊肿大,阴茎陷入阴囊内。
(2) 乳糜尿喝淋巴尿:乳糜尿是班氏丝虫病的临床表现之一,其特点是不定期间歇性发作。班氏丝虫病流行区还有些患者排出淋巴尿,这种尿不含脂肪,但含有蛋白和淋巴细胞。
(3) 象皮肿:象皮肿是我国丝虫病的重要临床表现。班氏丝虫病患者好发部位依次为肢体、外生殖器、股部和乳房。马来丝虫病仅有肢体象皮肿,而且下肢象皮肿很少超过膝部。班氏丝虫病下肢橡皮肿常波及全腿,形成巨型象皮肿。
图2. 阴囊、下肢双侧象皮肿
(4) 乳房丝虫性结节:结节多为单侧单发,少数病例有2或3个结节,偶见双侧结节。结节生长缓慢,一般如蚕豆大。
三、 流行特征
丝虫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媒介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班氏丝虫病和马来丝虫病的唯一传染源是感染丝虫后出现的微丝蚴血症的人。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是我国班氏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马来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是中华按蚊和雷氏按蚊。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人群对丝虫具有普遍的易感性。只要在媒介蚊种的活动季节,在丝虫病流行区内,都有被蚊媒叮咬的机会,即有感染丝虫的可能。这种感染可以是新感染,也可以是重复感染,可以是感染单一的丝虫虫种,也可以先后感染班氏和马来两种丝虫的混合感染。
四、 治疗
海群生(乙胺嗪)是治疗班氏和马来丝虫病的主要药物,针对的是患者血中微丝蚴。班氏丝虫病常用的为:4.2g 7天疗法,即成人每天600mg,2-3次分服,连服7天,总量为4.2g;或3.0g 3天(或5天)疗法,即成人每天1000mg(或600mg),2-3次分服。马来丝虫病常用的为1.5g-2.0g,3-4天疗法:成人0.5g,每天1次,服用3-4天。
对于单纯性急性淋巴管、结炎,在预兆期及时服保泰松预防是最有效的方法,不仅可控制流火发作,也可减少下肢象皮肿的发生和加重。对于淋巴水肿/象皮肿患者基本的处理方法是坚持清洗、防止和消除皮肤破损和感染、抬高患肢、锻炼和穿鞋。乳糜尿患者需长期坚持低脂高蛋白饮食、大量饮水、避免劳累和剧烈运动等。阴囊象皮肿及鞘膜积液患者应及时就医治疗,可行相应手术,以减缓病症。
五、 预防
根据丝虫病病原生物学特性,我国防治丝虫病在控制阶段,采取用海群生治疗微丝蚴血症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对策,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消灭阶段,综合运用蚊媒防治,降低蚊媒密度或减少蚊媒叮人,以有效阻断丝虫病传播。主要是根据当地媒介蚊种的生态习性,杀灭幼虫、消除孳生地、室内滞留喷洒、涂抹驱避剂、悬挂蚊帐等方法减少人群与传播媒介的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