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现场应急工作安全手册
(2008版)
Personal Safe Manual for Health Emergency Response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Version 2008)
二〇〇八年一月
目 录
前 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项疾病控制与卫生应急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我中心参与全国各地各类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愈发频繁。据不完全统计,仅2006年一年时间,我中心就组织专家上百人次,赴15个省份参与调查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0余起。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工作的复杂性、不可预见性和高风险性,我中心参与现场应急反应的工作人员面临着各种潜在危险。为提高现场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规范现场工作中的行为,保障现场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中心疾病控制与应急处理办公室组织编写了这本安全手册。
本手册基于现场工作程序以及可能会遇到的安全问题,对现场工作前期准备、现场个人基本防护知识、以及各类特殊环境的有关注意事项进行了介绍,并提供了现场常用药品与急救包物品清单、个人防护方法与防护用具、常见病媒生物活动规律、常见疾病防治以及现场应急通讯录等实用信息。本手册是我中心首次针对现场应急工作编写的安全手册,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以不断完善。
第一章 行前准备
工作人员在赴现场执行应急任务前,应首先确认个人身体状况能否适应现场工作,并尽快查阅当地有关情况,了解当地气候、地形、民族与生活习惯等情况,尽可能多掌握正确应对突发情况的知识,提前做好相应准备,携带好足够物品。
一、 了解当地情况
现场工作小组成员要及时查阅现场工作所在地的基本情况,包括当地气候、地形、民族、生活等特点,以便提前做好相应的物品准备,尊重当地的民风民俗,保证工作组人员在抵达现场后尽快适应当地环境。
二、 提前与当地建立联系
现场工作小组建立后,指定工作组联络人,联络人负责安排好工作组的行程,并将人员名单与行程提前与当地有关部门联系,一般联系单位为省级疾控中心或省级卫生厅应急部门。工作行程若临时有调整,应及时进行沟通,以确保行程的顺利。
三、 个人物品的准备
为保障现场工作的顺利开展,工作组成员出行前应携带好相应个人物品,具体包括以下物品:
(1) 个人身份证件与机票(车票),建议身份证件复印一份备用;
(2) 根据目的地近期天气情况,携带足够的衣物与伞具;
(3) 个人洗漱物品与个人日常用品;
(4) 根据工作现场地形特点,选择适合现场工作的便装;
(5) 携带好手机与充电器等通讯类用品;
(6) 随身少带现金,尽量使用银联卡或信用卡;
(7) 若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史,注意随身携带有关应急药物。
四、 常备药品与急救包
工作组成员根据现场工作的时间长短、地形与气候特点等,结合自身健康状况,携带好相应药品与急救包。工作组根据需要,指定人员统一领取使用中心应急队伍常用药品包与急救包,具体包括以下种类(详细清单见附件1):
l 普通感冒类药品;
l 腹泻类药物;
l 常用消炎类药物;
l 简易消毒类药品;
l 简易外用药品;
l 防蚊虫类器具与药品。
药品领取联系人:姚建义 (中国疾控中心疾控应急办) 83167453
五、 其他注意事项
l 根据现场疫情性质,提前准备好相应的现场防护物品;
l 确认已购买有关交通(航空)意外保险;
l 现场工作人员要与后方建立畅通联系渠道;
l 现场专家每人携带一本《现场工作安全手册》,遇紧急情况,可查阅手册内应急通讯录,与有关部门及时取得联系。
第二章 现场工作中
现场工作人员在开展具体的现场调查、组织实施防控措施时,要按照有关防护技术与规范的要求,根据不同病原体的性质和可及的防护用具,来决定采用具体的预防措施和方法,以保证自身健康安全,避免在现场工作过程中发生感染。
一、 传染病基本防护
传染病感染的传播具备三个因素:传染源、易感人群和传播途径。传染源可能是急性发作的病人、感染潜伏期的人以及带菌但尚未发病者,另外还可能是自身体内的菌体(自体感染),其他传染源还包括被污染的非生命的物体,如器械和药物。传播途径一般有四种:接触传播、媒介传播、空气传播和虫(动物)媒传播。本手册根据不同病原体的传染性及传播途径,列出了各种不同的预防措施。个人防护方法及防护用具的使用方法见附件2。
(一) 标准预防措施
标准预防措施具体包括:如果现场工作人员要接触到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需戴手套;接触不同病人时要换手套,脱手套后要洗手。另外,进行任何有血液或体液溅出的操作时,要加穿不透水的隔离衣和鞋套,以减小暴露于经血液传播的病原体或被其感染的机会及危险性;在进行这类操作时,还必须加戴口罩、护目镜或者护面罩。
(二) 空气传播的防护措施
空气传播指一些直径小于5 微米的病原体(如结核、麻疹和水痘等)可漂浮在空气中,在易感者吸入了带传染源的空气时发生感染。防止空气传播感染应在标准预防措施的基础上,还要附加以下预防措施:(1)将病人安置在负压病房;(2)进入该房间前必须佩戴防护口罩,必要时,要先让病人佩戴好口罩。
(三) 飞沫传播的预防措施
飞沫传播指当病人或者带菌者咳嗽、打喷嚏、交谈、或对病人进行支气管镜检及作呼吸道吸痰时,病原体(如SARS、流感、支原菌类、链球菌肺炎、流行性腮腺炎和百日咳等)通过飞沫溅到易感者的结膜、鼻腔或口腔。飞沫直径一般大于5 微米,常常不会溅出一米以外。防止飞沫传播感染应在标准预防措施的基础上,还要附加以下预防措施:(1)病人应该住隔离单间;(2)近距离(1 米即3 英尺之内)接触病人时,必须佩戴外科口罩,或者质量更好的口罩,必要时,要先让病人佩戴好口罩。
(四) 接触传播的预防措施
接触传播是最常见,最主要的医源性感染传播的方式,包括直接接触与间接接触。直接接触指与被感染者或者带菌者的身体部位有直接接触,比如为病人进行测量体温、查体等。间接接触指身体接触到被污染的物件时,这些物件常常是无生命的,比如床单、衣物、器械和敷料等。通过接触传播的病原体的有:单纯疱疹、疥疮、链球菌类以及已产生耐药性的肠道菌群等。防止接触传播感染应在实施标准预防措施的同时,还要附加以下程序:(1)将病人安置在隔离单间;(2)进入病人房间时必须戴手套;(3)手套在接触了高浓度病原体的物品后必须更换;(4)离开病人房间之前必须脱去手套,并用抗菌肥皂洗手;(5)在脱去手套后不要再接触任何可能带有病原体的物件的表面。这些预防措施同样也适用于那些携带具有流行意义病原体的无症状者。
以下的情况要加穿隔离衣:(1)与病人或者可能被污染的物件有大面积接触时;(2)与大便失禁、腹泻、有造瘘口、有辅料不能控制的引流或伤口有渗出的病人接触时。
(五) 虫媒传播的预防措施
在常见病媒生物中,对现场工作人员有较大威胁的是蚊类、蚤类、白蛉类、蠓类等吸血昆虫,蜱类、螨类等吸血节肢动物以及啮齿类动物,这些生物可以传播多种疾病,如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等(常见病媒生物的活动规律见附件3)。此外,被某些生物叮刺吸血还可引起过敏性皮炎。
1、蚊类的个人防护方法和用品
(1)驱避剂是最常用的个人防护用品,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有含有避蚊胺(DEET)的驱避剂如蚊不叮,蚊障等,外出时使用驱避剂可以避免蚊虫、蠓、蚤、白蛉等的叮咬。
(2)对蚊虫等飞虫的防护
首先,在现场工作室或帐篷使用药物处理的蚊帐,以减少蚊虫等的侵害。可以用20~40 mg·a.i./m2顺式氯氰菊酯、20 mg·a.i./m2 氯氟氰菊酯、30~50 mg·a.i./m2氟氯氰菊酯,10-15 mg·a.i./m2溴氰菊酯等浸泡蚊帐。
第二,在纱窗上使用含有拟除虫菊酯的涂抹剂,可以阻止有害生物的进入。
第三,因动物的血腥味对蚊类、蝇类等多种昆虫有引诱性,在现场采集动物样品,应使用蚊香、电热蚊香片(液)等驱蚊灭蚊,或使用杀虫剂如含有拟除虫菊酯的气雾剂、悬浮剂、可湿性粉剂、微乳剂等进行空间喷洒或滞留喷洒,以减少有害生物对现场工作人员的攻击机会。
第四,穿较宽松的长衫、长裤,避免穿凉鞋,以减少皮肤外露。
第五,在有大量蚊虫等飞虫活动的空间,应使用驱避剂或杀虫剂处理过的防蚊纱罩(同上述蚊帐处理),以保护现场工作人员的头部和颈部。
2、蚤类、蜱螨类的个人防护
(1)在与啮齿类、家养或野生哺乳动物、鸟类接触,或样品采集时,应把捕获的小型动物放置在鼠布袋中,用乙醚麻醉,使体外寄生虫致死后,再进行操作,并在操作现场地面使用含有高效氯氰菊酯、氟氯氰菊酯或溴氰菊酯等致死作用的杀虫气雾剂或滞留喷洒剂,以杀死病媒生物。
(2)在孳生地及活动场所附近开展工作,将驱避剂涂抹于皮肤的暴露部位,或外衣上。
(3)工作人员在开展蚤、蜱螨传播疾病相关的现场工作时,应穿防护服、防蚤袜,以有效防止爬虫类媒介生物的攻击。
(4)在鼠疫等疫情处理时,工作人员应避开蚤、蜱、螨的活动区,不能在獭洞、鼠洞等鼠类活动频繁的区域坐、卧或长期停留,不能在没有防护时接近自毙鼠,以免受到感染病原的蚤类攻击。
(六) 暴露于血液和体液后的紧急措施
现场工作人员因针刺、割伤、咬伤、或者血液/体液溅到粘膜或者通过破损的皮肤而暴露于血液/体液后,应马上用肥皂和清水冲洗暴露部位15 分钟。如果喷溅到眼睛或粘膜,要用清水冲15 分钟。受伤者应该马上向自己的上级报告,并寻求进一步的治疗。相应治疗应该在1 至2 个小时内开始。
被针头刺伤后,应按照规定的检测指南马上进行艾滋病、乙肝表面抗体和丙肝抗体检测。
二、 核和辐射应急救援基本防护
救援人员的辐射防护包括外照射防护和内照射防护。首先应当让救援人员了解减少受照剂量的三原则:①在放射环境中消耗的时间要减至最少,必要时轮换作业;②保持与放射源最大距离;③只要有可能,就应充分利用屏蔽防护。其次,应当为他们配备能进行报警的辐射探测仪和个人剂量计,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具,减轻或防止放射性污染。第三,熟悉并遵守应急工作人员通用防护导则。
个人防护装备包括直读式剂量计(个人剂量报警仪),累积剂量计(热释光剂量计),防护服,呼吸器,防护靴,防护手套等。
常规个人剂量计可用于个人剂量测量。直读式剂量计(如个人剂量笔)用于γ射线外照射剂量的测量。专用剂量计应佩带在可能受高剂量照射的人员身上。中子剂量计用于估计人员的中子剂量。
防护服、防护面具/口罩、防护靴和手套等用于防止救援人员的放射性污染。根据突发事件的现场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防护服(重型防护服、轻型防护服和一次性防护服)、防护面具/口罩和手套等。
穿衣顺序:鞋套→裤子→防护服→用带子绑住防护服开口→在防护服外加标签→防护帽和口罩→内层手套→密闭的手套和有带子的防护服袖→剂量计→外层手套。
脱衣顺序:从防护服去除带子→外手套→解除内层手套的带子→剂量计→防护服→脱裤至膝盖下→坐在放在边界线清洁侧处的椅子上→脱下裤子→防溅物→口罩→鞋的遮盖物→内层手套。
三、 特殊地区注意事项
(一) 高原地区
高原地区由于气压低,空气中氧的浓度也低等特点,易导致人体缺氧,引起高原病包括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等。在刚进入高原的头几天要强调休息,避免过度活动,减少发生急性高原病的危险。
短时间内进入高原均可产生头痛、头昏、心悸、气短等反应,重者还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失眠、疲乏、腹胀和胸闷,有口唇轻度发绀及面部浮肿等表现。对急性高原病应以预防为主:
1. 需到高原地区工作的人员,应通过仔细的体检,排除不适宜在高原工作的疾病。如有感冒、免疫力低下、肺炎等疾病者应限制进入高原工作。
2. 从低海拨到高海拨地区可实行阶梯上升,逐步适应。刚进入高原时,严禁做剧烈运动。
3. 必须快速到达3000米以上地区时应携带氧气及预防药物。如:利尿剂、镇静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维生素等。
4. 到达高原地区后,体力活动要循序渐进,尽量减少寒冷刺激及上呼吸道感染。
5. 高原地区紫外线强烈地区,要采取涂摸防紫外线霜,穿长袖衣服和带帽子等防护措施。
(二) 高寒地区
在冷水中或是寒冷的野外工作时,极易引起冻伤。冻伤多发于指、趾、鼻尖、耳廓、脸颊等暴露部位,而且容易在同一部位复发。冻伤发生后,治疗就较困难,所以应以预防为主。
在高寒下工作的人员应注意防寒、防湿、衣着鞋袜要松紧适当并保持干燥。暴露部分涂抹保湿膏,减少散热。戴口罩、手套、耳罩等。户外作业时应适当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此外,要有足够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并注意营养。
发生冻伤后,尽快使伤员脱离寒冷环境,有条件的应立即送医院治疗。到达医院前,要注意冻伤人员伤部的复温,最好将伤部浸泡在清洁温水中。冻伤的肢体宜稍抬高,以消退水肿。
冻伤的皮肤未破时,可用当归、红花、花椒各15克水煎外洗,洗时轻轻按摩局部,促进血液循环。抹干后用类固醇激素和樟脑膏混合后涂患处,一边涂一边按摩,然后穿上鞋袜、戴上手套。
切记:民间流传对冻伤部位采用雪搓、冷水浸泡、火烤等复温方法应绝对禁止!
(三) 高温地区
在高温的环境下工作,容易导致体温过高、皮肤干燥,就可能引起中暑,患者会感觉头痛、恶心及晕眩,若情况严重会失去意识,甚至停止呼吸。若不及时抢救,可能会造成死亡。
在高温环境下工作,体力虚弱者应限制工作。注意多补充水分,主要以运动饮料或白开水为主,不宜喝茶、咖啡和碳酸饮料。
发生中暑时,可采取如下方法:将患者移到通风、凉快的地方用冷水浸湿的毛巾帮助患者降温;给患者喝冷开水,并加少许的食盐。如情况严重,应立刻送医急救。
潮湿高热的地区,毒蛇或其他昆虫等较多,所以要提高警惕,做适当的防护,注意防止被咬伤。
蛇对热源很敏感,有扑火习惯,所以夜间行路要穿长裤,用明火照亮时,要防避被毒蛇咬伤。
高温天气下,驾驶人员心情易烦躁,也容易发生事故。所以要提醒司机,开车时一定要集中注意力,千万不要疲劳驾驶。
四、 现场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一) 人群聚集场所
长途汽车站、火车站与机场等公共场所是犯罪、疾病和伤害容易发生的地方,出入此类场所时,应特别提高警惕和防范意识,保护人身和财物安全。注意事项如下:
1. 办理完出站或出机场手续后,尽量尽快离开车站、机场,不要长时间逗留;
2. 行李要随身携带,不要交给陌生人保管;
3. 若要咨询问题,应找正规服务台和服务人员询问;
4. 不要在公共场合显露大量现金;
5. 工作组所有组员要服从组长统一安排,不得擅自行动,以免人多走失;
6. 若需自行乘坐车辆离开车站(机场),应乘坐当地正规公交车、机场大巴或出租车,避免上当受骗;
7. 如有接站(机)人员,在抵达车站(机场)后应及时取得联系,并服从接站人员统一安排,尽快离开车站(机场)。
(二) 住宿安全
注意事项如下:
1. 谨慎选择投宿的宾馆,安全第一,避免独自一人投宿到环境复杂的小旅社。
2. 工作组队员要相互知道房间号与联系电话。
3. 进入旅馆后,应先察看安全门和安全通道,最好是试走一次,以备危险时刻迅速离开,同时还应注意周围的安全逃生出口及紧急电话联络系统。
4. 注意宾馆房间内的门窗、锁等设施是否完好,出入房间要随时锁好门、关好窗,入睡前将房间内锁链扣好。
5. 有访客须经再三确认,不可随便让陌生人进入,若有问题,应打电话请旅馆工作人员处理。
6. 外出时,贵重物品应随时携带或交由宾馆服务台保管,不要放在房间内。
7. 使用宾馆电梯时,尽量站在控制钮旁,一旦发生问题,可立刻按警报器求救。尽量避免单独使用宾馆楼梯。
8. 遵守宾馆的各项管理规定,不在床上吸烟。使用热水器、电吹风等电器时,注意用电安全。
9. 外出时要记住所在宾馆的名称、地址和电话号码,将其写在纸上,随身携带,一旦迷路,方便求助。
10. 退房前,认真检查所携带的行李物品,不要丢失证件和贵重财物。
(三) 交通安全
现场工作离不开交通运输工具,交通事故的发生多半归因于没有严格交通规则。因此,在外出时,除自己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外,还需提醒身边的人员遵守,掌握常见交通事故的处置和应对方法。注意事项如下:
1. 座位上有安全带应该系好,经验证明能大幅度降低碰撞时的损伤程度;
2. 若发现驾驶员疲劳驾驶,或酒后驾车,应拒绝乘坐;
3. 上车后将行李物品放好,还应环顾四周,对有可能在振动或刹车时掉下来的物品建议放好,以免击伤;
4. 乘坐长途汽车或乘车走山路时,不要在车上睡觉,要保持清醒的状态,遇突发交通意外,及时采取救助措施;
5. 如看到事故已不可避免,应迅速将手抱头,贴胸,靠近固定物处,避免在碰撞或翻滚中伤及头部;
6. 事故情况复杂,尽可能迅速脱离车厢,避得远一些,以免燃烧、爆炸等续发性意外发生。
7. 乘坐车辆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在无人员伤员和责任认定明确的情况下,可离开现场。情况严重时,应立即打110报警,讲清楚地点及现场状况,若是在高速公路上则要说出电话机编号,以指出位置;
8. 如发生交通事故,出现人员受伤,根据需要应立即拨打120急救;伤势不重者,应帮助救治其他患者;若伤者不是处在危险的地方,请勿随意移动伤者,以免伤势加剧。
(四) 食品与饮用水安全
为顺利完成现场工作,预防食品和饮用水中毒或传播相关疾病非常重要。食物中毒包括细菌性食物中毒(如大肠杆菌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如农药中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如木薯、扁豆中毒)、真菌性食物中毒(毒蘑菇中毒)等。食物中毒时间集中,没有传染性,夏秋季多发。群体食物中毒的表现是,在短时间内,吃某种食物的人单个或同时发病,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为主,往往伴有发烧。严重的,还会发生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昏迷等症状。个人要提高预防意识,加强食品和饮用水的卫生安全工作。注意事项如下:
1. 个人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
2. 外出不便洗手时,最好要用酒精棉或消毒餐巾擦手;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
3. 赴条件艰苦的现场开展工作时,要提前准备好充足饮用水。
4. 不要吃隔夜变味的饭菜,不要食用腐烂变质的食物和病死的禽肉、畜肉。
5. 不喝生水,无法得到卫生安全的饮用水时,可取河流、湖泊、雪水等烧开饮用。
6. 不要在小溪、湖泊中洗脸、洗澡,尤其是在血吸虫病、钩体病等疫区更要特别注意。
发生食物中毒后,可以采取的应急措施:
l 呼救:马上向急救中心l20呼救,越早去医院越有利于抢救。
l 饮水:立即饮用大量干净的水,对毒素进行稀释。
l 催吐:用手指压迫咽喉,尽可能将胃里的食物排出。
l 封存:将吃过的食物进行封存,避免更多的人受害。
(五) 心理调节
现场工作经常时间长、强度大、条件艰苦、加上远离亲人等原因,可能会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与压力,现场工作人员应有意识地进行心理调节。注意事项如下:
1. 学会识别心理紧张的征兆。如果如下两条以下的征兆,就意味着可能处于心理紧张状态了:(1)没有食欲或食欲过盛;(2)心跳过快、头痛或颈背部肌肉紧张难以入睡、或半夜醒来恶梦频频;(3)不能深呼吸;(4)皮肤过敏或湿疹;(5)吸烟或饮酒过量;(6)注意力难以集中;(7)为琐碎小事而与同事争吵。这时你就需要进行心理调节。
2. 保持乐观心态是控制心理压力的关键。
3. 保持冷静是防止心理失控的最佳方法。若条件允许,每天早或晚进行20分钟的盘腿静坐、自我放松,就能创造一种内心平衡感。这种屏除杂念的静坐冥想能降低血压,减少焦虑感。
(六) 晕车(船、机)
现场工作乘座车、船、飞机的时间较多,有时会有晕车(船、飞机)的现象。晕车在医学上称为晕动病,过度疲劳、饥饿、过饱、身体疲劳、精神紧张以及周围环境湿闷都污浊皆可诱发或加重本病。每次乘坐并不一定发作,发生的严重程度也不同。预防要点为:
(一)晕车
1、乘汽车时避免受汽油味的刺激,同时选坐颠簸震动较少的位置,如车的中前部。尽量靠窗坐,窗外微风可以减轻症状。并将眼睛闭起来,保持平静和平稳的呼吸,因为车窗一闪而过的物体能加重病态感受。
2、在太阳穴涂些风油精或清凉油,也能使症状减轻。
3、有恶心时,可以将腰带束紧,减少腹腔内脏的振荡,也能使恶心减轻。或者吃点水果,喝点浓茶也都有帮助,如果带有乘晕宁,可以立即口服1-2片,也能够缓解症状。如果是体弱多病和以往经常晕车的人,在每次乘车前30~60分钟,或按药物说明服用抗组胺类药物,如氯笨甲嗪(敏可静)、茶笨海明(乘晕宁)、笨海拉明等,可以预防晕车,效果较好。
(二)晕船
乘船尽量要选吨位较大的船,不乘小船。上船前服药同前,在船尚未进入浪区前(如从内河到大海)平卧,如能入睡可明显减轻症状。
(三)晕飞机
乘飞机晕者明显比乘船、乘车者少,其颠簸和晃动常不具持续性,少数人发生时,持续时间也短,比乘车、船时症状轻。有此病史者乘飞机,可选前排位置(领登机牌时可提出),其余服药等与乘车、船的原则相同。
有晕动病者,乘坐前饮食不宜过饱,也不宜饥饿。进食以清淡少油为宜。
第三章 现场工作结束后
现场工作完成后,要认真做好现场的收尾工作。现场处置过程中使用过的有关物品,要按照要求,进行规范消毒与无害化处理,不得将现场可能的感染源或污染物带离现场。
结束现场工作返回后,应进行适当的生理和心理调节,使自己尽快从紧张的现场工作中调整到日常的常规工作中来。
现场工作组队员返回后,要对身体状况进行自我评估,并结合现场工作的性质,在相关疾病可能的潜伏期内保持警惕,一旦出现某种可能与现场感染有关的症状时,应及时到相关医院就诊,并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
附件清单:
1. 常备药品与急救包物品清单
2. 个人防护方法与防护用具
3. 常见病媒生物的活动规律
4. 常见疾病的预防与处置
5. 现场应急通讯录
附件1 常备药品与急救包物品清单
外伤急救包清单
急救手册、金属剪刀、PVC手套、玻璃体温计、呼吸膜、碘酒棉棒、酒精棉片、酒精棉球(含金属罐)、创可贴、灭菌创口不粘贴、吸血垫、胶带、PBT弹性绷带、三角绷带、自粘弹性绷带、急救毯、速冷冰袋(50g)、降温帖、配置使用说明书、创可贴等。
常见药品清单
序号 |
药名 |
感冒类 |
十滴水、藿香正气软胶囊、感冒清热颗粒、板蓝根颗粒 日夜百服宁 |
消炎药 |
头孢氨苄、黄连素片 |
心脏病类 |
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片 |
止痛类 |
扶他林乳膏、麝香壮骨膏、散利痛 |
抗疲劳、抗缺氧 |
诺迪康 |
抗过敏 |
开瑞坦 |
其他 |
达克宁、乘晕宁(苯海拉明片)、防蚊/蛇药、免洗手剂 |
一、洗手方法
任何人在接触病人之前和之后都必须洗手,这是预防交叉感染的最有效措施。即使是常规操作,如检查病人或者量血压,现场工作人员的手也可能被微生物污染。所以既使是戴了手套,在照顾完病人后也应马上洗手。
1、必须在以下的情况洗手
? 在接触病人前
? 做完身体的一个部位检查之后,再开始做另一个部位之前
? 接触了感染性物质后,如血液、分泌物、排泄物
? 接触了被体液污染的物件和器械后
? 接触另外一位病人前
2、洗手的基本方法
l 将抗菌的肥皂液倒在手上。打开水龙头,淋湿双手。
l 用力磨擦双手,让手的每一部分都被皂液/泡沫沾满。泡沫的覆盖面应大于手上被污染的范围。
l 磨擦双手的手背、手掌、指缝间至少15 秒。(洗手指缝时应两手交叉)
l 在水流下彻底冲洗干净双手,冲洗时肘部应高于手掌位置,让水从指尖处流下。
l 用干净的干纸巾擦干手。
l 隔着纸巾关掉水龙头。
二、个人防护用具
个人防护用具(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PPE),也称为屏障保护,是用来防止血液或者其他潜藏感染物质直接接触工作人员的衣服或身体的防护用品。个人防护用具的选择和数量取决于具体操作的类型和可能接触的机会。
1、手套
手套能减少工作人员被病人的病原体感染的可能性;同时也能减少工作人员将自身体内的正常微生物菌丛传给病人的可能性;手套也减少了暂时带菌的工作人员将微生物从一个病人身上传给其他病人的可能性。
(1)以下情况双手均应戴手套:
l 接触任何病人的血液和体液、粘膜、破损的皮肤、处理和清洁带血液或体液的物品和平面时。
l 手套被撕裂或刺破时要立即更换。
l 接触了每个病人的血液或体液以后,或者接触了被血液或体液污染的物品或平面后要更换新手套。
l 在离开检查室、病人房间或其他工作区域前脱去手套。
l 接触不同的病人之间要脱手套,洗手,更换新手套。
l 脱手套后应洗手。
(2)以下情况必须戴手套
l 抽血,注射,静脉操作时双手要戴手套;
l 工作人员的手出现割伤、皮肤磨损,开裂和皮炎等;
l 用器械进行口咽部,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检查时;
l 检查破损的皮肤或者接触的病人有未止住的出血时;
l 进行所有清洁体液和消毒工作时。
(3)戴手套的规定和程序
l 将右手先伸入右手套,再将左手伸入左手套,确保手套的边缘包盖住隔离衣的袖口。
l 将另外一副备用手套包在干净纸巾内一同带进隔离间以备原来的手套有撕裂或污染时可替换。
l 戴无菌手套的操作摘掉所有的手饰,包括戒指(简单光滑的结婚戒指可保留)。用灭菌液彻底洗手,再用纸巾搽干。用纸巾关水龙头。打开无菌手套的小包。小心打开内层包装,保持无菌操作,注意不要碰到手套以免污染。(见下图)
l 用左手拿住右手套的反折部分(手套的里面)(见下图)。
l 将右手伸入右手套内。为了避免污染,左手只能接触右手套的内层。如果手套被污染,必须马上替换另一副新手套(见下图)。
l 将戴手套的右手指伸进左手套的反折部分的下面(戴手套的右手手指只能接触左手套的外层)(见下图)。
l 将左手伸入手套内,用右手帮助将左手套往上拉。戴上手套的手要避免接触皮肤。
保持大拇指向上向后
l 整理手套,使其适合手型。要确保指尖与手套的指端间没有空隙。
l 操作前和操作中要检查手套是否有裂痕或撕裂。如果手套的完整性被破坏,应马上更换新的无菌手套。
2 隔离衣
使用隔离衣是为了防止在照护病人时工作人员的衣服被污染。如果工作人员在操作中可能会有体液溅到皮肤或者衣服上,就需穿上隔离衣、围裙或实验室的罩衣。如工作人员的手臂可能会接触到病人的血液、体液或破损的皮肤时,也要穿隔离衣。
(1)穿隔离衣的程序
l 双手向前和稍向上(稍稍高过头)伸出,滑进隔离衣的两袖内。
l 系好隔离衣颈后的系带;两手在身体后部腰部的高度抓住隔离衣的边缘,将一边最大可能地叠在另外一边上。一只手固定重叠部分,另一只手抓住腰带的末端移至到背后,系紧腰带。
(2)脱去被污染的隔离衣的程序
l 解开隔离衣腰带,脱去手套(如果有)。在操作的房间内先洗手,然后搽干。之后再解开颈后的系带。首先将一只手缩进隔离衣的袖口内。
不要接触到
l 不要接触袖口的外面;因为外面是脏的,手现在是干净的。
l 用缩回袖口内袖子包住的手脱去第二只袖子。
l 不要接触隔离衣的外面,将隔离衣的污染外层面对面地对折起来。然后将其卷成一团。注意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手只能接触隔离衣的内层。非一次性的隔离衣应收集在病人房间内指定的容器内。一次性的隔离衣应妥善弃置于病人房间内有盖的垃圾桶内。记住不要将手里拿着的污染了的隔离衣靠近自己的工作服。
l 离开房间前再次洗手。
(2)隔离衣使用注意事项
l 隔离衣只能穿一次。穿完后放置在指定的容器内。
l 干净,刚洗过的,或者一次性的隔离衣可用于大多数的情况下。
l 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如接触严重烧伤及给病人的大面积伤口换药时,应该穿无菌的隔离衣。
l 应保证有充足的隔离衣供给。
l 隔离衣的大小选择应保证能遮盖住全部的衣服和外露的皮肤。
3 面部和眼睛的保护
如果操作时可能会有血液滴粒或者其他有感染性物质飞溅到眼睛,鼻子,口腔或者面部的其他部位,就应事先采取面部和眼睛的保护措施。保护眼睛的用具除能避免眼睛接触有感染性物质外还可预防眼睛受损。
使用一种或多种保护用具可以保护眼睛和面部。在使用保护眼睛用具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口鼻。选择保护用具取决于使用者有可能得到什么样的用具以及用具所能提供的保护程度。
保护眼睛的用具有:安全护眼镜、两旁密封起来的一般眼镜、护目镜(像滑雪者戴的那种)、或者能遮住从头到下巴整个面部的护面罩(像电焊工用的那样,但通常是透明的)。
护面罩对整个面部能起到保护作用,可防止滴粒溅到面部。有些结实的护面罩还可防止冲击致伤。注意这种护面罩并不能预防经空气传播的病原体进入粘膜。
护目镜是另外一种护眼镜。它与面部紧帖从而保护双眼的上方以及两侧。两侧带有保护翼的安全护镜可防止滴粒溅到眼睛。限于它的边缘与面部的结合处封闭不严,这种护眼镜的保护功能还是有限的。同样,这种护目镜也不能预防经空气传播的病原体进入粘膜。
1、蚊虫的活动规律
蚊虫的活动规律与孳生地、供血动物、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下,各种水体为蚊类的孳生地,如淡色库蚊主要孳生在污水中、白纹伊蚊与埃及伊蚊孳生在小型水体容器的净水中,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主要孳生在稻田水体中。温度在20℃~30℃,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蚊类活动最活跃,而10℃以下即停止活动。光线较暗的清晨和黄昏,蚊类活动较活跃,而光线强烈的白昼多停息不动,但伊蚊多数在白天亦有吸血行为。
2、蚤类、蜱螨类的活动规律
蚤类、蜱螨类广泛存在于啮齿动物、小型哺乳动物、鸟类、灵长类等体表及其活动环境。按寄生方式,蚤类可分为游离蚤、毛蚤和巢蚤。游离蚤可以自由活动,对人及其它宿主的攻击性较强;毛蚤主要在宿主毛发中活动,正常情况下不离开宿主,当宿主动物死亡后毛蚤也会游离,攻击现场工作或活动的人员;巢蚤主要在宿主洞穴中活动吸血,但是在放弃的洞中或宿主长时间离洞,也会在洞穴的周围寻找宿主。蜱螨的个体小,不容易被人发现而被忽视。
蚤类、蜱螨类主要孳生于阴暗潮湿且有动物居留的地方,如人、畜寄生蚤通常孳生于住室的地面、墙角、床铺以及畜圈、禽舍的泥土垫物中;鼠类寄生蚤则主要孳生在鼠洞窝巢内。成蚤常寄居于宿主的毛发间,或游离到宿主的居住场所及附近。蜱类,多在皮肤薄嫩、裸露处寄生,如耳朵、颈部、鼠鼷部等处。
孳生地、供血动物是吸血昆虫生存并对人类攻击的基本条件。在蚊虫的孳生与活动环境中,人的体味及呼出的二氧化碳能够吸引蚊虫、蚤类,工作场地的灯光也可吸引蚊虫聚集。
1.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常见疾病。本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具有高度传染性。
(1)危险因素
流感病毒极易变异,人群对变异后的毒株缺乏免疫力;流感发生突然,蔓延迅速,人群聚集处大多是流感病毒传播的场所。
(2)预防
? 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注意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 注意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 必要性可在高发季节来临前,提前接种流感疫苗。
(3)临床表现
急骤起病,全身中毒症状明显,有高热、头疼、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而呼吸道卡他症状如打喷嚏、流涕等相对较轻。婴幼儿、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易有肺炎并发症。
(4)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用解热止疼与防治继发性细菌性感染等对症治疗;患者需要多休息,补充营养,多饮开水。
2. 甲型病毒性肝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 A,简称甲肝)是流行广泛的传染病疾病,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较常见的肠道传染病。该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易发生食物型和水型流行,常呈季节性和周期性流行。HAV感染者无慢性病毒携带状态。
(1)危险因素
急性期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健康人食入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后可受到感染;居住拥挤、卫生条件低下的人群容易发病。
(2)预防
? 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共用餐具消毒,最好实行分餐,生食与熟食切菜板、刀具和贮藏容器均应严格分开,防止污染。
? 甲肝灭活疫苗是控制与预防甲肝的有效手段。应用人血免疫球蛋白对急性甲肝病人的接触者进行被动免疫,是暴露后预防的重要方法。
(3)临床表现
临床分为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和亚临床型。(1)急性黄疸型:急性起病、多有畏寒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热退黄疸出现,可见皮肤巩膜不同程度黄染,肝区隐痛;(2)急性无黄疸型:起病较徐缓,除无黄疸外,其他临床表现与黄疸型相似,症状一般较轻;(3)亚临床型:部分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但肝功能有轻度异常。
(4)治疗
? 休息:急性甲肝的早期应住院或就地隔离治疗休息。
? 饮食:急性发作食欲不振者,应进易消化的清淡食物,有明显食欲下降或呕吐者,可静脉滴注10%葡萄糖。
? 药物治疗:目前治疗急性肝炎的中西药物疗效无明显差别,用药种类不宜太多,时间不宜太长,用药要简化,不主张常规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急性肝炎。
? 重型肝炎应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采取阻断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等综合性措施及支持疗法以阻断病情恶化。
3. 狂犬病
狂犬病(Rabies)是狂犬病毒引起的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人狂犬病又名恐水症(hydrophobia),通常由病兽以咬伤方式传给人,病死率100%。
(1)危险因素
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都对狂犬病毒易感,但犬类是本病的主要宿主,在传播狂犬病过程中起主要作用;人被狗、猫、狼等动物咬伤、抓伤或破损皮肤被添而感染狂犬病毒。
(2)预防
? 对家犬进行免疫,远离狂犬、野犬,减少暴露机会;
? 一旦暴露(无论是否为病犬),应对伤口立即用20%肥皂水或1%新洁尔彻底冲洗,然后用70%的酒精和碘酊擦几次,并尽快去医疗机构接种狂犬疫苗和注射抗狂犬病血清或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 在狂犬病高发地区开展现场工作,可预防性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
(3)临床表现
狂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5日至19年或更长,一般为1~3个月。临床可分为狂躁型及麻痹型两型。我国常见为狂躁型,临床经过可分为3期。(1)前驱期:常有低热、倦怠、头疼、恶心、全身不适,类似感冒,继而出现恐惧不安,烦躁失眠,对声、光、风等刺激敏感而有喉头紧缩感。(2)兴奋期:高度兴奋,突出为极度恐惧表情、恐水、怕风、发作性咽肌痉挛,体温常升高(38~40℃)。(3)麻痹期:肌肉痉挛停止,进入全身弛缓性瘫痪,患者由安静进入昏迷状态,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该期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仅为6~18小时。
(4)治疗
? 对被咬的人的处理:立即清洗并处理伤口,局部使用高价抗狂犬病毒免疫血清,最好应用人免疫血清,并且应尽快开始疫苗的全程注射。
? 对病人的治疗:将病人严格隔离于较安静、光线较暗的单人病房,避免不必要的刺激;严格消毒处理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加强对呼吸、循环等系统并发症的监护;并给予相关对症治疗。
4. 登革热
登革热(Dengue Fever, 简称DF),由四种血清型的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由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携带传播。传播迅速,可引起较大规模流行,但病死率很低。
(1)危险因素
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其次为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城市,易在家庭容器积水中孳生,为严格家栖,与人关系密切,喜栖室内,白天叮人。在本病流行时,这种蚊虫的带毒率很高,是传播能力最强的蚊种。白蚊伊蚊广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和温带,在东南亚大部分地区是登革热的次要媒介。白蚊伊蚊为半家栖蚊种,主要在室外叮咬人,同人的关系相当密切。
(2)预防
在登革热高发区,加强个人防护,防止被蚊子叮咬。
(3)临床表现
登革病毒感染后的临床型别有无症状感染、不易鉴别的发热、典型的登革热、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其中(1)典型登革热:起病急,发热,体温迅速升至39-40℃,发病初期有剧烈头痛、眶后痛、剧烈肌痛、骨及关节痛。患者面颈皮肤潮红,眼结膜明显充血,可出现斑丘疹、猩红热样疹或麻疹样疹,一般先见于胸部及躯干,逐步蔓延至四肢及面部。(2)登革出血热:起病较缓,分为发热、休克和恢复三期。发热期症状与典型登革热类似。休克期,发烧2-4天后,病情突然恶化,体温骤降,疲倦、衰竭。常见鼻衄、呕血、齿龈出血、尿血、便血、昏迷和休克。恢复期:登革出血热病例无论有无休克,其恢复期都是短而顺利的。
(4)治疗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无特效疗法,一般采取对症支持治疗、一般治疗、预防性治疗(预防出血、休克出现)。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在有防蚊设备的病室中隔离到完全退热为止,不易过早下地活动,防止病情加重。对症治疗以高热应以物理降温为主,同时维持水电平衡,及时静脉输液。
5. 疟疾
疟疾(Malaria)是由疟原虫经过蚊媒传播的最古老的传染病之一。在世界上分布广泛,目前世界人口的约40%仍处在疟疾威胁之中,涉及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有3~5亿人感染疟疾,其中270万人死亡,大多为儿童和孕妇。
(1)危险因素
疟疾的传播媒介为按蚊,我国在50余种按蚊中较重要的传疟媒介有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大劣按蚊4种。雨量对疟疾流行影响较大,主要与媒介按蚊的孳生地密切相关。多雨则扩大孳生面积,可随着蚊群数量增多而加剧疟疾传播。而开发边疆、大型工程建设和发生大的战争等活动都可以引起大批无免疫人群进入疟区,或从外地输入传染源而造成疟疾流行。
(2)预防
无免疫力的人群在传播季节进入疟疾流行区时,应定期服用抗疟药物,以预防感染。特别是夜晚室外作业和野外住宿者等,在传播季节应进行预防服药,并加强个体防护,防止蚊虫叮咬。
(3)临床表现
疟疾的一次典型发作表现为寒颤、高热和出汗三个阶段。(1)寒颤:四肢和背部发冷,继而周身寒颤,面色苍白。同时伴有头痛、关节酸痛,恶心、呕吐,体温开始迅速上升。(2)发热:脸色潮红,周身燥热,剧烈头痛,常伴恶心、呕吐,呼吸急促,体温常可达40℃以上。(3)出汗:患者大汗淋漓,衣被尽湿,体温迅速下降,发热时的各种症状随之消失,患者顿感通体舒适。
(4)治疗
病人经确诊后, 立即进行正规治疗,特别是对无免疫力的恶性疟患者, 更要及时处理, 以免转为重症疟疾。自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产生抗药性后,国家将不同抗疟药分为一线和二线药物,在间日疟流行区和对氯喹、哌喹呈低度抗药性(抗性率低于30%)的恶性疟流行区,均可选用氯喹、哌喹等一线药物治疗。在对氯喹、哌喹呈现中、高度抗药性(抗性率高于30%)恶性疟流行区,可选用青蒿素类抗疟药、咯萘啶或其它二线药物治疗。
6.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也称为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结膜高度充血,常见结膜下出血及角膜上皮点状剥脱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传染病。该病全年均可发病,多见于夏秋季,各年龄组人群均可发病。
(1)危险因素
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传染性极强,传播速度快,人群普遍易感,易导致流行或暴发。全年均可发病,有明显的季节特点,以夏秋季多见。易在人口稠密、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流行,在托幼机构、学校、工厂企业等人群聚集的地方易发生暴发流行。
(2)预防
该病没有特异性的预防措施,平时要做好个人预防,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病人接触过的物品应擦拭消毒、煮沸消毒或开水浇烫。病人的洗漱用品要严格做到与其他家庭成员或同居室人员分开,不能混用,避免交叉污染。如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应充分清洁或消毒手部。
(3)临床表现
潜伏期短,起病急剧,自觉症状明显,双眼先后或同时患病;有剧烈的异物感、眼红、眼刺痛、畏光、流泪等刺激症状;早期分泌物为水性,重者带淡红色,继而为粘液性。
(4)治疗
可用抗病毒眼液如0.5%病毒灵眼液,5%吗啉双胍眼液,鱼腥草滴眼液,开始时每小时一次,3天后逐渐减少次数,晚间涂更昔洛韦眼膏或抗生素眼膏。有角膜上皮病变的患者加用表皮生长因子眼液或眼表面润滑剂或人工泪液促进上皮修复及保护上皮。有前房炎症时加用散瞳剂或非甾体抗炎药。眼分泌物多时,可用温生理盐水或3%硼酸液清洗结膜囊。抗生素、磺胺药可以作为预防混合感染或继发细菌感染用药。该病病程呈自限性,自然病程为1~3周,一般预后良好,但偶有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
7. 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是发生于高原低氧环境的一种特发病,是由于人体对高原低压性缺氧不适应,导致机体病理生理上一系列改变而引起的各种临床表现的总称。
(1)危险因素
在高原低氧环境,身体耗氧量过大,导致各器官、组织缺氧加重,可诱发高原病。
(2)预防
? 首先,在精神上放松,不要紧张,要意识到在海拔高的地方出现一些缺氧反应是极为正常的,身体一个调整期即可适应;其次,在进入高原前一两天,可服用一些高原宁或高原安、红景天等药物;第三,初到高原后要注意休息,不要太长时间走路,不要立即干重体力活。
? 以下人员不宜进入高原:(1)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显著心律不齐,或静息心率在每分钟100次以上,高血压病和各种血液病;(2)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有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活动性肺结核等肺功能障碍等;(3)癫痫、严重神经衰弱、癔症等;(4)重症胃肠疾病,如严重的消化性溃疡,慢性活动性肝炎等;(5)其他肝、肾、脾和内分泌系统疾病;(6)曾患过高原心脏病、重症高原昏迷、高原肺水肿的人员;(7)在内地如患有感冒,则不宜进入高原(患有感冒进入高原缺氧地区,容易患肺水肿等高原病)。
(3)症状
在到达高原后数小时或一两天内发生头痛、头晕、疲乏、失眠、心悸、气短、胸闷,有的人还伴有恶心呕吐、腹泻、鼻出血等。症状轻重因人而已,一般情况下,一周左右症状即逐渐消退,但也有个别人的高原反应会持续较久,极个别的会迁延成慢性高原病。
(4)治疗
治疗高原反应可采用吸氧、止痛、镇静等,进入高原或常住高原的人从其他地方重返高原时,应提前2~5天服用央科藏域红景天胶囊,进入高原后,可加倍量服用。
8. 中暑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1)危险因素
除了高温、烈日曝晒外, 工作强度过大、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均为常见的诱因。
(2)预防
? 在露天或高温环境下工作者,须加强通风降温设施,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合理调整工休时间,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
? 减少产热,外出时宜穿宽松透气性好的浅色衣服,并戴防护眼镜和遮阳帽,随身带上必要的防暑药物如清凉油、人丹、十滴水、风油精等。活动应放慢速度;
? 合理饮食,及时补充水分。饮食以清淡为好,多食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B、维生素C的食物。
(3)症状
发热、乏力、皮肤灼热、头晕、恶心、呕吐、胸闷。烦躁不安、脉搏细速、血压下降。重症病例可有头痛剧烈、昏厥、昏迷、痉挛。
(4)治疗
迅速撤离引起中暑的高温环境,选择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并多饮用一些含盐分的清凉饮料。还可以在额部、颞部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或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中药。如果出现血压降低、虚脱时应立即平卧,及时上医院静脉滴注盐水。
9. CO中毒
CO中毒是人体缺氧的病理过程,轻者头晕、头痛、心慌、胸闷,重者昏睡、昏迷,甚至死亡。
(1)危险因素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室内燃烧,汽车尾气,生活炉灶,产生的气体中CO发生中毒。
(2)预防
注意热水器或煤气具正确的使用及保养方法,并注意室内通风,随时留意炉灶是否完全燃烧。
(3)症状
常见的症状为有头痛和轻度的呼吸困难、肌肉无力、心悸、无方向感、眩晕及精神混乱、昏迷等,皮肤颜色可能为粉红色、桃红色或发绀与苍白。
(4)治疗
立即将病人移离中毒现场,置于新鲜空气处,或打开门窗,尽快通风换气。同时将病人衣领衣扣解开,松开腰带,使其呼吸通畅,并尽快给氧及相应药物治疗。必要时给予高压氧疗法。
常用电话 |
||
类 别 |
电 话 |
费 用 |
匪警 |
110 |
免费 |
查号 |
114 |
基本通话费 |
火警 |
119 |
免费 |
急救 |
120 |
免费 |
气象报时等公共服务 |
121 |
基本通话费 |
交通警 |
122 |
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