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院 > 学位学科 > 学科建设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
时间:2024-10-24 字体:

  一、一级学科简介 

  ()学科概况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致力于推动全社会共同努力,改善影响健康的环境条件及社会支持条件,促进公众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预防控制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提升群体健康水平。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随着人类对疾病认知以及与疾病抗争实践的发展而发展。16世纪以前,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尚处于经验层次,17世纪开始步入科学定量与实验研究阶段,18世纪其基础性学科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逐步形成,统计学也逐步用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践。19世纪建立的疾病细 菌理论促进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快速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初步战胜或控制了天花、霍乱、鼠疫、白喉等烈性传染病,通过改善环境卫生、职业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实践不断丰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体系初步形成,期间特别强调政府在改善公共卫生方面的重要性,由此指导了第一次卫生革命 

  20世纪中期以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从医学领域脱颖而出。流行病学从应对传染病为主拓展为传染病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并重,从研究疾病分布为主扩大为疾病分布、影响因素、预防措施并重,以分子流行病学为代表的-批交叉学科应运而生;毒理学研究从关注毒性效应扩展到深入的机制研究,生物标志物、风险评估等广泛用于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确认,毒物组学、替代毒理学、计算毒理学等研究领域迅速形成;与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的结合使环境卫生学研究由局部环境发展为针对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有害因素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与人的活动的相互关系,区域和国家环境及生态系统变化与人的健康的关系:营养学的研究以预防营养缺乏和过剩,降低营养相关慢性病的发病风险为出发点,多次修订完善营养素膳食推荐供给量标准,完善了中国本土食物成分数据,探讨健康的膳食模式;食品卫生工作明确步入法治管理阶段。全世界关注改善妇女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状况以及提高其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公平性,中国政府也高度重视妇女儿童健康,促进了以儿童青少年和妇女健康促进为目标的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的发展。行为科学的诞生并与公共卫生学相结合奠定了健康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开创了对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与健康和疾病关系以及行为生活方式干预研究的新领域;社会学与公共卫生学相结合逐步形成了社会医学基本框架,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的作用规律被逐步揭示;管理学、经济学、政策学、传播学等学科与公共卫生学交叉融合,形成了卫生管理、卫生经济、卫生政策、健康促进等众多学科分支,对公共卫生的研究视角越来越广泛。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快速转变,气候变暖、化学品大量使用、食品工业化生产、环境污染加剧、人口迁徙流动及老龄化加剧、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及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各类公共卫生事件频发,人类健康面临空前挑战,比如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便是人类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所经历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以先进病原体检测技术、互联网与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一批新兴技术也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带来重大机遇。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以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颁布,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重要性更加凸显,使命任务更加艰巨,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将有更大作为。 

  ()学科内涵 

  1.研究内容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研究内容广泛并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增加,主要包括: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和影响 因素及防治疾病的策略;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与健康相 关的化学物质、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与暴露评估,外源性 因素对人体健康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和风 险分析;公共营养规律及改善措施,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危害 人体健康的因素及作用机制,据此提出预防措施;识别、评 价、预测和控制不良作业条件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人类 行为和生活方式与健康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规律,探索有效、可行、经济的干预策略、措施及评价方法;社会因素与人类 个体、群体健康的关系,通过调节社会决定因素保护和促进 健康的方法与路径;儿童青少年、妇女和老人等重点人群保 健;社会医疗保障规律、保险活动及相关关系;卫生系统的 运行规律,科学推进卫生事业发展的策略与举措;卫生数据的收集、分析、解释和表达的理论与方法;卫生信息管理的过程、规律和方法。 

  2.理论体系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是一门涉及范围广泛的学科,其理论体系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包括关于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的分布、病因与因果推断的理论;病原微生物早期识别、诊断与防治的理论;微生物组与健康的理论;外源化学物与人体交互作用理论;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健康风险评价和环境质量评价理论;营养素及食物活性物质功能及人体需要量、营养相关疾病、食品卫生问题及管理、食品安全性评价;职业生理学、心理学和病理学理论;健康与疾病的发育起源理论、生命历程理论;健康相关行为及行为改变理论;传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理论;卫生计划与评价理论;卫生服务供求分析理论;卫生经济学评价理论;卫生筹资与资源配置理论;卫生体系治理的基本理论等。 

  3.知识基础 

  支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体系的知识基础主要包括以下部分:关于疾病及其影响因素分布和病因的流行病学知识;关于病原微生物致人类健康损害与防治的知识;关于微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因素与健康维护和疾病预防的知识;关于环境有害因素与人类健康关系的环境卫生学知识;关于职业有害因素与劳动者健康关系的职业卫生知识;关于外源性化学物毒性及其影响人类健康的机制的毒理学知识;关于人类的营养需要及食品安全对健康影响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知识;关于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儿童青少年和妇女不同时期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与防控知识:关于消除或减少健康危害因素的卫生技术与工程知识;关于人类心理、健康相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健康行为学知识、健康传播知识:关于社会因素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知识;关于卫生体系与卫生服务的知识:关于卫生法规的知识;关于卫生数据描述和推断的统计学知识:关于化学物和病原微生物分析检测的卫生检验学知识。 

  4.研究方法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在个体、人群和社会水平上立足于流行病学方法论基础上的研究方法及基于生理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传播学、政策学、法学等的研究方法;将分子、细胞水平的方法与器官和生物个体水平整合的毒理学研究方法及在细胞、分子及更微观水平上采用建立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和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微生物组学等基础上的研究方法;在全球宏观水平上采用建立于地理生态学、信息学等学科基础上的研究方法;在名个研究水平均广泛采用卫生统计学方法。 

  ()学科范围 

  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卫生统计学是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与方法,研究人群健康状况以及卫生服务领域中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并进行统计推断的学科。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不仅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的理论与应用性学科,也是现代医学的基础与骨干学科。 

  2.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生产生活环境对健康影响的规律和预防其健康损害的学科。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的主要任务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包括人机工效及不合理的人机环境,研究其健康损害的作用机制,寻找预防干预的靶点,制订预防对策,创造良好的生活、生产环境,以保护和促进人群健康并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营养学是研究食物中的营养素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对人体健康的生理作用和有益影响;食品卫生学则是研究食物中可能存在的各种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的科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工作是疾病控制与卫生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保证社会人群健康 、增强体质、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及延长寿命均有重大意义。 

  4.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 

  儿童青少年卫生与妇幼保健学是保护和促进妇女、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科学。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式转变,儿童少年卫生学形成以促进生长发育、心理健康,防控学生常见病,矫治青少年危险行为,早期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加强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为核心内容的学科重点;妇幼保健学以妇女不同时期和儿童健康问题的流行特征、影响因素、防控措施、健康促进为主要研究领域。 

  5.卫生毒理学 

  卫生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和毒作用机制,进行安全性评价/风险评估的科学,可为制订卫生标准及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与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生态环境安全、职业安全等密切相关。 

  6.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学 

  健康教育学是研究健康相关行为和健康教育基本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与行为科学融合产生的交叉学科。人类的行为与生活方式是健康和疾病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任务是揭示和评古人类行为与健康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影响因素,探索有效、可行、经济的干预策略及措施并进行评价。健康教育侧重于通过传播健康信息,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促使人们采纳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健康促进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还关注影响健康及健康行为生活方式的环境与社会因素,通过动员全社会和多部门的力量,制定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营造有益于健康的环境,从多方面支持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维护和促进人类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7.军事预防医学 

  使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研究手段,研究军队平战时影响健康的因素预防疾病的发生。主要由防原子、防生物、防化学武器的相关医学防护与救助的三防医学、军队卫生学、军事作业医学、军人健康心理学、军队流行病学以及有关高技术武器伤害医学防护等多个学科组合而成。发展军事预防医学对于增进部队健康、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8.卫生政策与卫生管理学 

  深入研究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把握卫生系统的运转规律,着眼于通过提升治理能力、加强科学决策、优化资源配置等管治手段提升卫生系统绩效,改善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和质量,进而降低疾病经济负担,提升人群健康福祉。 

  ()培养目标 

  1.硕士学位 

  掌握一般医学理论知识与技能,系统掌握公共卫生与预 防医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所学专业的前沿进 展。接受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了解科学研究工作过程,并 具有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掌握开展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工 作的技能,具有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意识,具备不断学习、探 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开展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 基本技能,熟悉现场调查的流程,具备解决公共卫生实际问 题的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能与他人配合协作,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具备科学、规范的学术论文和学术报告的写作能力,能够较准确地表达与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有一定的外语应用交流能力。 

  2.博士学位 

  应在掌握医学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系统地掌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入掌握所学专业的前沿理论与知识,开展专题科学研究。具有较强的学术鉴别能力、科学性判断性思维,对涉及本学科的研究课题、研究过程以及研究成果,能对其做出正确评价。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所必需的能力,可独立开展专题科学研究。具有从事本学科工作的才智与涵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具备深入探索科学问题与学术创新精神。所掌握的专业水平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具备运用专业知识开展创新研究的综合素质。能够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有所创新,包括发现或凝练出创新性科学问题或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创新性科学研究和取得创新性成果的能力。具备科学、规范的学术论文和学术报告的写作与表达能力,能够在专业期刊展示学术成果或在学术会议上进行学术交流,表达学术思想。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有一定的外语应用交流能力。 

  ()相关学科 

  化学、数学、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护理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学、信息资源管理、会计、审计、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二、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获本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硕士生应在掌握一般医学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系统掌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所学专业的前沿进展,系统了解科学研究工作过程,并具有一定的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掌握的基础知识应包括医学相关知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础知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知识和相关交叉学科知识。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础知识课程为本学科硕士生必修课程,包括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等。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知识课程包括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学、儿童少年卫生学、妇幼保健学、卫生检验学、卫生毒理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健康教育学与健康促进等课程。 

  相关交叉学科知识课程,如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统计方法应用、生物学技术、心理学等,以及文献检索、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的知识和技能。 

  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和交流能力。 

  ()获本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掌握开展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工作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意识,具备不断学习、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硕士生应具有较好的才智、涵养和创新精神,较强的研究兴趣、学术悟性能够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和语言表达能力,具备一定的学习和实践能力。轻的理论研究与人群健康问题结合起来思考问题,具备一定的学术洞察力、好的学术潜力和创新意识。遵循学术研究伦理,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传助学科知识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人类健康事业。 

  2.学术道德 

  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有严谨求实的学风和良好 的学术道德与行为规范。能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和技术权益,严格遵守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的基本规范。维护优良的学术氛围,杜绝剽窃、篡改、假造、选择性使用实验和观测数据。 

  ()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硕士生应具备在导师指导下,有效地获取所需知识,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历史背景、现状及进展的能力,能够通过研究动态分析、生产实践调查、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等各种方式和渠道,了解学科学术研究前沿问题,避免盲目选题,并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有效获取研究所需知识和方法。 

  充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践中打下良好的基础;认真研读相关的研究成果,在科学研究、逻辑推理等方面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 

  2.科学研究能力 

  硕士生应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能在导师的指 导下学习、实践和掌握开展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信息检索与文献阅读,能够发现或提出研究问题;针对科学问题,提出研究思路、设计技术路线及研究过程,开展现场调查和实验室分析,较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软件工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在获取第一手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科学严谨的分析和推理,通过清晰的语言表达和逻辑严谨的归纳总结论证科学问题的解决过程。 

  硕士生通过学习和实践,能运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开展疾病、健康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了解或基本掌握科研及项目的选题、设计、组织协调、实施管理、结果总结与学术交流等。 

  3.实践能力 

  硕士生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开展学术研究或应用 技术探索方面具有较强的本领。在学术研究方面能独立完成 文献综述,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去发现、了解和解决实际问 题的实践能力;主要包括现场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能力。研 究生应具备相关专业方向的实验设计、实验准备和实验技能,能较为独立的应用仪器设备开展实验研究。认真细致地参加 现场调查,熟悉现场调查的流程,具备解决公共卫生实际问 题的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并能与他人良好配合,具有团队 协作精神。 

  4.学术交流能力 

  硕士生应具备良好的学术表达和交流能力,善于表达学术思想、阐述研究思路和技术手段、展示自己的学术成果。学术思想的表达主要体现在运用特定的语言进行准确、清晰而富有层次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种校内、外和国内、外学术活动,了解本领域的前沿工作,拓宽学术视野;通过研究生综述报告及学术论文交流会,能够较准确、科学、严谨地表达与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 

  5.其他能力 

  硕士生应具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善于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场调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和技术需求;积极参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的科研活动或生产实践活动,并熟悉科研工作的一般流程和规范。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实践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1.选题与文献综述的要求 

  选题应对本学科发展和公共卫生事业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使用价值;能够对本专业的科研工作做出一定的实际贡献,并需要进行充分的论证。 

  文献综述是进行选题论证的一种重要方式,应体现作者对本课题领域内的国内外发展有充分的掌握,对重要文献资料应有全面的了解和评述,具有文献审读、总结、归纳的能力,能够反映出作者在本课题领域掌握了较为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根据研究需要,综述需要阅读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进行学术研究命题,特别要全面收集近五年的文献;技术发展研究命题应进行文献检索,重视文献中的国内、外专利文献。综述全文一般不少于5000字,参考文献不少于50 

  文献综述应包括至少如下几部分:研究问题在人群健康的地位与作用、科学价值或对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意义;研究问题的历史沿革或提出背景,阶段性进展或已有基础;尚未解决的问题及其原因与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2.规范性要求 

  学位论文写作规范,论文撰写的具体内容应包括目录、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符号(或缩略语说明)、前言(引言或序言)、正文(包括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结论等部分)、附录(包括图片及说明、声像资料等)参考文献、文献综述、致谢、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声明。除保密内容外要求硕士生的研究成果公开发表。 

  3.论文质量要求 

  学位论文应科学求实、文字简洁、条理清晰、分析严谨,理论推导和计算准确无误。研究内容与方法介绍全面,研究结果表述正确,分析方法合理,图表规范,讨论充分,结论明确。论文撰写语句通顺,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具有一定的新见解。字数不应少于3.0万字。 

  三、博士学位基本要求 

  ()获本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博士生应在掌握医学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系统地掌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等:深入掌握所学专业的前沿理论与知识,主要包括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童少年卫生学、妇幼保健学、职业卫生学、环境卫生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卫生毒理学等;学习和了解其他相关学科,如实验分析、生物技术、计算机应用、统计分析技术等前沿知识和技能,可为开展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方法和技术支撑,具备创新性科学研究的基础。 

  ()获本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掌握本学科相关的知识,具备开展学术研究所必需的能力。具有从事本学科工作的才智与涵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具备深入探索科学问题与学术创新精神,具备运用专业知识开展创新研究的综合素质。 

  扎实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和创新性研究能力也是博士生学术素养的重要构成要素。本学科与相关学科具有交叉性,如环境科学、生物学、人文科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传播学等,博士生应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尤其是与自己主攻方向密切联系学科知识应有较深入的了解;具备科学研究计划的制订能力、人群调查和实验分析、综合评价能力,博士生应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及组织协作能力。 

  2.学术道德 

  博士生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严谨治学,探求真理,维护科学诚信,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和技术权益;严格遵守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的基本规范,认真执行学术刊物引文规范,杜绝弄虚作假、抄袭剽窃;正确对待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名利与收益,严禁沽名钓誉、损人利己行为,反对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积极维护优良的学术氛围。 

  ()获本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博士生应具备本学科相关专业宽广而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在此基础上具有从各种文献资料中 获取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相关前沿动态的能力,掌握快速有 效获取所需的相关知识和研究方法,并能够正确理解与运用,探究知识的来源。能够深入了解相应学科的现状、发展方向 及国际学术研究前沿,了解相关学科的重大进展。 

  2.学术鉴别能力 

  博士生应具有较强的学术鉴别能力,包括对已有研究成果科学性的判断能力;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已有问题力求更简洁地描述和概括,判别已有研究成果及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与人群健康问题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中的地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博士生应具有相应的科学批判性思维,对涉及本学科的研究课题、研究过程以及研究成果做出客观评价。 

  3.科学研究能力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科学研究能力包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应包括对已有研究的评判,了解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和问题解决的可能性。博士生应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具备较强的信息检索与文献阅读能力,能够发现有价值的科学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研究技术路线的确定、研究方法的选择、现场及实验研究的质量控制、数据获取,分析和综合得出研究结论等,博士生应熟练运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对各种疾病和健康相关问题进行项目选题、设计、组织协调、实施管理,熟悉基本的现场调查技术和实验室操作技术,较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软件工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研究结果进行科学的解读、总结与学术交流。 

  4.学术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指能够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提出独到见解,开展创新性思考、创新性科学研究和取得创新性成果的能力。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发现新的健康问题及促进健康途径;获取有价值的数据和掌握获取数据的新方法;发现新的影响因素及其新的作用途径;建立新的疾病预防控制模型以及对已有模型的改进;建立新的理论以及对已有理论的修正完善;为解决公共卫生问题所做出的具有价值的研究等。 

  5.学术交流能力 

  博士生应具备科学和规范的撰写学术论文、学术报告的能力,能够在专业期刊或会议上展示学术成果;同时应具备在专题学术研讨会、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等场合熟练地进行学术交流、表达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的能力。 

  6.其他能力 

  博士生应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以上外语,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与交流能力。 

  ()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是博士生培养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本学科博士生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博士学位论文必须体现出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科学作风;鼓励博士生在研究课题中参加现场工作。博士学位论文应在科学或专业技术上做出创新性成果;应对解决人群重大健康问题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为本学科的发展有所贡献。 

  1.选题与文献综述的要求 

  论文选题应符合科学发展和社会需要,对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并需要进行充分的论证。 

  文献综述是进行选题论证的一种重要方式,应体现作者对本课题领域内的国内、外发展有充分的掌握,对重要文献资料应有全面的了解和评述,具有文献审读、总结、归纳的能力,能够反映出作者在本课题领域掌握了较为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根据研究需要,综述需要阅读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进行学术研究命题,特别要全面收集近五年的文献;技术发展研究命题应重视文献中的国内、外专利文献。综述全文一般不少于5000字参考文献不少于50篇。 

  文献综述应包括至少如下几部分:研究问题在人群健康的地位与作用、科学价值或对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意义;研究问题的历史沿革或提出背景,阶段性进展或已有基础;尚未解决的问题及其原因与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2.规范性要求 

  学位论文需要遵守学位授予单位规定的学位论文基本格式。论文立题依据充分,目的明确,研究内容与方法介绍全面,研究结果表述正确,分析方法合理,图表规范,讨论充分,结论明确。论文结构完整,格式规范,论文写语句通顺,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此外,学位论文中涉及人群研究应标明伦理学许可、知情同意或临床注册号,动物实验应标明动物品系及合格证编号以及实验动物伦理学许可:生物或病源生物、植物名首次出现时标明拉丁名,化合物采用化学命名,首次出现时列出分子式,特殊情况还需注明结构式;所有研究和分析需采用标准或规定的分析方法,并注明出处;新方法需详细描述操作程序,所用化学药品需标明试剂公司和纯度,试剂盒需提供生产厂家及编号,所用仪器需标明厂家和出厂年份;样本分析需配有标准样品内标和分析质量控制说明;所用分析数据必须保留到分析方法或仪器检测限的最小有效位数,研究数据需采用统计分析或显著性检验,所有结论必须有统计学检验结果支撑;除了本一级学科惯用缩略语外,文中缩略语必须在第一次出现时注明全称;全文缩略语用单独列表形式排出,列在文前或参考文献后。博士学位论文应有专门的一章进行所有各项研究结果的综合分析和讨论,应避免对各种结果的简单罗列。对各种结果进行交叉和互为印证的讨论,并进行适当的提炼,说明研究结果的科学意义或发现,提出进一步研究设想和问题,以供深入探讨或后人参考。 

  3.成果创新性要求 

  论文从立题、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应具有创新性,研究成果能达到本学科学术前沿水平,或能明显促进医学成 果转化,或有助于解决重大公共卫生实际问题。 

    

    

文件附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