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院 > 学位学科 > 学科建设
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
时间:2024-10-24 字体:

  一、一级学科简介 

  ()学科概况 

  基础医学从宏观到微观层次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探讨人体与外界因素的相互作用及机制阐明人体健康维护与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为疾病防治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基础医学起源于中世纪开启的人体解剖学。在观察研究正常人体与患病人体的形态学变化的基础上,解剖学成为疾病特征描述、机理研究和外科治疗的主要知识与技术基础。17世纪后,借助新生的生物显微技术和早期细胞生物学理论,产生了在微观形态学水平上研究人体与疾病的组织学、胚胎学和细胞学理论与方法;同时在人体机能定量测定技术和机体化学组成与化学规律描述的基础上,发展了人体生理学和医学生物化学研究;随着人们对致病生物及免疫现象的发现,以及对人类遗传因子及其致病意义与规律的认识,形成了由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人体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医学免疫学、药理学、医学细胞生物学及人类遗传学等为主干构成的基础医学学科基本框架,基础医学成为人体疾病治疗与健康维护的科学基础,同时也成为医学人才培养必备的知识基础。 

  20世纪中,随着DNA双螺旋结构、遗传密码子等重大科学发现,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科学解释开始建立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基础医学中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病原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等各学科领域的研究逐步深入到分子水平。正常机体功能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基础,成为上世纪后半叶连接基础医学各学科最重要的纽带,开启了医学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使基础医学学科发展呈现出整体性,也使基础医学学科人才培养在各学科之间显示出共性特征。 

  21世纪以来,基础医学的学科内涵正经历着又一次飞跃。首先,随着分子生物学迅猛发展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对人体生物分子的结构、表达及功能的解析,继续在微观尺度上进行深入研究,对生命和疾病现象及规律提出新的阐释;其次,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以及代谢组学各种“组学”、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方法与理论的涌现,使从分子到细胞再到机体各个层次系统-整体-综合地研究疾病机理成为可能;再次,干细胞生物学与再生医学、分子医学与转化医学个体化医疗的发展,使基础医学领域发现的新现象和新规律,转化为疾病预防、诊断与治疗的新手段与新策略。目前,基础医学学科发展前沿呈现出以下特点: 

  1.以当代细胞分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等为纽带,基础医学各学科方向相互交融,从而深化对疾病机理的认识; 

  2.基础医学与疾病防治实践联系更为密切并直接相关,成为转化医学最重要的创新源头,以解决特定疾病为导向来设置学科方向的趋势日渐明显; 

  3.人与自然及社会、环境间的密切关系和相互作用得到更充分的认识和体现,进一步为“生物-心理-社会”新医学模式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4.基础医学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基础医学各方向之间的互融,以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等之间的协同成为必然。 

  5.基础医学与非医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基础医学与理学、工学、法学和农学等之间的交融为培养交又学科人才提供了重要支持。 

  ()学科内涵 

  1.研究对象 

  基础医学是研究人的生命和疾病的现象与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研究对象为人体的机体、系统、组织、器官、细胞、分子、作用于人体的其他生物(主要是微生物与寄生虫)的形态、结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它们与整体机能之间的关系,由此阐明人体正常机能与疾病的形态结构基础、功能基础和分子基础,以及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和规律,为健康维护和疾病诊断、治疗、预防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具体而言,基础医学研究的目标对象包括:人体的宏观与微观结构以及生长发育规律;正常人体与疾病状态下的形态、机能及分子层面变化规律;人体与病原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及其与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与健康维护、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相关的其他理论和技术。值得注意的是,21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健康需求的急剧增加,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诊治手段的过程大大加速,转化医学实践由此迅速兴起,在此背景下基础医学正更多地以疾病为导向,以临床产生的科学问题为研究对象。这一趋势使基础医学研究对象的领域分类,从传统学科体系分类,逐步拓展到以具有相同或类似科学基础的疾病类型为区分,并更多地与临床学科的研究对象相融合。 

  2.理论体系 

  基础医学作为一门传统医学学科,建立在古老的解剖学知识基础之上,其经典理论体系涵盖了在健康与疾病状态下,从宏观到微观层次研究人体各级组成结构的形态学理论;研究人体各种功能现象、规律及致病机制的机能学理论:研究人体各种分子及其相互联系与作用的分子医学理论;研究与健康和疾病相关的寄生虫、微生物及其与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病原生物科学理论,以及研究化学药物及大分子重组蛋白质药物治疗疾病的规律的药理学理论。同时,作为医学的一门基础前沿学科,其理论前沿不仅与临床医学,还可与理学、工学等学科中的理论与技术领域交叉,产生一系列新生医学基础科学,其中包括以干细胞生物学理论与技术为基础,以干细胞治疗和组织再生修复为目标的再生医学,以及以人类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为基础,以系统生物学为主要工具,以阐明正常或疾病状态的分子网络基础为目标的医学信息学与医学生物组学等。因此,当代基础医学理论体系发展的趋势:一是其自身理论范畴的不断丰富与拓展;二是与生命科学前沿理论与技术的广泛交叉;三是与临床医学和医疗新技术的实质性融合;四是与其他门类学科,如信息科学、化学、数学、物理学等交互渗透而不断形成新的边缘学科或领域。 

  3.知识基础 

  基础医学既为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药学、护理学医学技术、特种医学、法医学等应用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同时也作为一门依其自身规律发展的前沿基础学科,探索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规律,培养基础医学理论与实验研究的专门人才。在基础医学为整个医学提供的知识基础中,从宏观和微观层次研究和描述人体形态结构和生长发育的人体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是基础医学的学科发源所在,也是医学学科人才培养的入门基础;在此基础上,阐明人体在正常或各种疾病状况下的组织器官结构与机能状态、组织和细胞形态变化、新陈代谢、物理化学基础和分子作用规律的人体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免疫学、人类遗传学、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以及研究致病寄生虫、微生物及其与人体相互作用的病原生物学,构成了当代基础医学的主体知识体系。与此同时,随着生命科学各前沿领域与医学的交叉和融合发展,如干细胞理论与技术在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和疾病治疗方面的运用,以及由细胞分子生物学与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融合产生的医学组学、医学生物信息学、系统医学等新兴学科领域,构成了目前基础医学知识的前沿。 

  4.研究方法 

  基础医学主体属于实验科学,遵从还原论的基本研究方法,认识人类健康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解决疾病问题提供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过程中,在各个发展阶段形成了以当时科学技术前沿为基础的人体研究方法学。 

  这些研究方法不仅大多延续至今,而且又在不同时期吸纳新的技术理念和内容,总体来说包括以下几大类别: 

  (1)形态学方法:以传统大体解剖技术、显微组织学技术和超微细胞学技术为基本手段,探求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组成,及其发生发育、病理变化,健康修复过程中的形态结构特征和动态规律,并为医学诊断学、医学影像学、外科治疗学等多种医学实践提供精准的结构形态学基础。 

  (2)机能学方法:以人体和模型动物及器官、组织、细胞的各种机能的定性与定量测定技术为基础,如以传统电生理技术、当代显微电生理技术、精细功能显微技术、气体及液体流变测定技术、能量代谢测定技术等为手段,揭示健康和疾病情况下人体机能的状态特征和变化规律,以及细胞和亚细胞结构等人体微观组成的功能学过程与结局。 

  (3)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方法:在传统生物化学代谢测定技术基础上发源,发展至一系列以细胞生物学与细胞分离鉴定技术、细胞发育与疾病模型、细胞培养与诱导分化技术、细胞重编程技术、细胞治疗技术、细胞与组织构建技术、分子生物学与核酸重组技术、蛋白质定量与定性检测技术、生物分子与药物高通量测定技术、分子细胞生物学技术等为主要前沿的细胞与分子医学方法学,研究人体正常或疾病状态下的化学组成特征、变化规律和细胞以及分子作用的规律,并研究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新策略。 

  (4)医学生物组学和系统生物学方法:细胞与分子医学方法学进入本世纪以来,进一步结合各相关前沿学科技术,发展为当今各种医学生物组学、医学系统生物学等先进研究方法。在高通量分子检测等技术基础上,通过信息处理、统计与计算、系统归纳等手段,对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进行解析,为阐明人体的各种复杂生理系统和疾病的复杂机制提供分子作用通路与网络等理论线索;通过生物工程等方法,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策略。 

  (5)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构建与研究方法:通过传统实验机能学、化学与环境致病模拟、动物遗传修饰、动物影像学及手术等手段,用实验动物构建人类疾病与健康状态的活体模型,研究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和诊断、治疗、预防的策略,并为药物与疫苗的临床应用提供临床前试验参数和证据。 

  ()学科范围 

  基础医学一级学科所承担的任务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医生和高水平的医学人才而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支撑条件建立和完善构成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的学科组成至关重要, 

  为此,基础医学一级学科不仅应包含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医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及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等传统学科,还应包括从功能和分子等层面了解人体生命和疾病本质的学科,包括医学生理学、人类遗传医学细胞生物学和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兰 

  基础医学的固定核心二级学科目录及范围如下: 

  1.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阐述正常人体各系统、器官及组织的形态、结构、位置和毗邻,以及人体发生、发育过程和变化规律。 

  2.医学免疫学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旨在阐明免疫系统识别抗原和危险信号后发生免疫应答及其清除抗原异物的规律,探讨免疫功能异常所致病理过程和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并为诊断、预防和治疗某些免疫相关疾病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 

  3.病原生物学 

  病原生物学是研究医学相关病原生物(微生物、寄生虫等)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与机体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感染性疾病诊断和防治技术的科学。目前,耐药病原体和新发再现传染病是该领域研究热点。 

  4.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的发生原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患者机体器官、组织的代谢、功能和形态变化)和转归规律的医学础学科。通过研究疾病过程,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防治疾病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5.医学生理学 

  医学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及其器官、组织等的生命现象或生理功能(诸如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生殖、行为变化、思维活动等)的发生机制、条件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6.人类遗传学 

  人类遗传学是生物学与医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人类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免疫、发育、认知、行为等性状的遗传与变异,人群中遗传性状和变异的组成、分布及变化规律,人类不同遗传病的发病、传递、诊疗和预防的共性机制、规律、原则和策略等。人类遗传学是人类遗传学在临床上的应用,侧重遗传病的具体诊疗和预防。 

  7.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从医学角度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的基础生命科学,即从分子水平来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主要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基础和调控规律等 

  8.医学细胞生物学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从人体细胞的形态结构角度研究生命活动的规律。主要从染色体、细胞核、细胞器、生物膜、细胞骨架等细胞亚单位及基因和基因产物,研究人类细胞生长、分化和衰老及疾病发生发展等过程,细胞有活动以及基因产物与其它生物分子如何构建与装配成细胞的高度组织化的结构,通过控制细胞的重要生命活动,维护人类健康等,为探讨人类疾病机制奠定细胞学基础。 

  9.医学药理学 

  医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科学,主要包括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两个方面。前者是阐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后者阐明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过程,及药物效应和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的规律。 

  21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干细胞研究等科学领域的突破,学科分立和学科交融并进;解决人类疾病的直接突破点不断向基础领域前移,各学科方向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化,国际基础医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出现了以某一系统疾病为导向,综合运用各种基础医学研究方法,以寻求该系统疾病诊治突破为直接目标的学科方向设置,如神经系统疾病基础与转化医学、心脑血管疾病基础与转化医学等。此外,由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基础医学的学科范围在其理论体系、知识基础、研究方法等维度上迅速拓展。因此,在上述“学科内涵”所定义的基础医学一级学科范畴内,我国的基础医学科还涵盖了一系列以其他名称出现的学科方向,这些学科方向一般由各学位授予单位根据健康与疾病基础与转化研究的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自主设置。 

  目前,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包括:医学神经生物学、医学病毒学、系统生物医学、医学信息学、比较医学、医学伦理学、组织工程学、医学教育学、分子医学、医学心理学、转化医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疾病组学、医学实验动物学、人体微生态学等。 

  自主设置的基础医学二级学科目录及范围如下: 

  (1)医学神经生物学 

  医学神经生物学是从医学角度研究人体神经系统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从分子、细胞水平到神经网络乃至整体系统水平研究神经系统旨在阐明神经系统发育、退化、损伤和功能重建的分子机制,以及感觉、运动、行为、精神活动的神经机制,为预防、诊断和治疗神经和精神疾病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2)医学病毒学 

  医学病毒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毒生物学特性、致病和免疫机制以及特异性诊断、防治措施,以控制和消灭病毒性感染和与之有关的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其研究的范围包括病毒本质,传播模式和致病机制,以及诊断、药物及疫苗等。 

  (3)系统生物医学 

  系统生物学是系统性地研究一个生物系统中所有组成成分的构成以及在特定条件下这些组分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生物系统的动力学过程的科学。系统生物医学全方位,立体化,多视角研究生命全过程与疾病全过程,揭示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机制,并提出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与方法。系统生物医学需要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各种学科的共同参与。 

  (4)医学信息学 

  涉及将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应用于医学研究、医疗、新药开发、公共卫生等领域的新兴学科,是综合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立足于使用信息科学以及计算机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解决医学信息提取、处理与分析相关的基础研究及应用问题。该专业专门培养在医学信息学及相关领域(生物医学工程、医学、计算机)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应用技术开发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5)医学生物物理学 

  医学生物物理学旨在阐明人体及其生物大分子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有关物质、能量与信息的运动规律,包括通过信息处理、统计与计算、系统归等手段,对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进行解析与新药研发,是从医学角度,以物理学的思想、理论和方法研究生命现象的一门交又学科。 

  (6)医学发育生物学 

  应用现在医学与生物学技术,研究人体胚胎发育机制的科学,探索从生殖细胞的发生、受精到胚胎发育、生长、衰老和死亡,并研究多种生殖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 

  (7)干细胞与再生医学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是通过研究干细胞增值、分化、迁移等机制,研究机体组织的创伤修复与再生,寻找促进机体自我修复与再生的新途径,并最终达到利用干细胞来构建新的组织与器官的目的,从而实现器官损伤性疾病的修复性治疗。 

  (8)医学生命组学与生物信息学 

  医学生命组学是研究人体或其细胞、组织中某类分子的所有组成、结构和功能的科学,主要包括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生物信息学则是应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论方法研究蛋白质及核酸序列等各种生物信息的采集、存储、传递、检索、分析和解读,以帮助了解生物学和遗传学信息的科学。 

  (9)人体微生态学 

  人体微生态学特指研究人体微生物的生态学,肠道微生态学较早且更多地受到关注。人体微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为微生物群(microbiota)或微生物组(microbiome),主要内容包括微生物群()的特征及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以及关联的各种慢性疾病。 

  (10)分子医学 

  分子医学是从分子水平阐述基因组,基因,基因转录及其调控:蛋白质合成及其调控、修饰、降解:细胞周期及其调控:信号转导等分子细胞生物学事件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目的是从分子机制角度解释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并从中发展疾病风险预测、诊断和治疗技术。 

  ()培养目标 

  1.硕士学位 

  热爱国家,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科学知识基础和职业道德坚实的生命科学和基础医学理论和技能基础,规范的学术训练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在基础医学科研和教学团队中胜任主要辅助工作并具有培养潜力的优秀专业人才。具体培养目标包括:(1)对相关领域人类健康与疾病及其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有较深刻的科学认识;(2)在整体掌握基础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了解学科研究现状、发展方向和趋势的基础上,深入、熟练地掌握相应学科方向的基础理论体系、前沿科学主题和重要技术方法;(3)受到严谨规范的学术研究训练,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科学态度能够熟练与顺利阅读理解本专业的英()文资料,初步具备独立从事基础医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以及具有发展成为高层次学术人才的潜力;(4)受到基本的基础医学教学训练,能完成基础医学教学工作。 

  2.博士学位 

  热爱国家,遵纪守法,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医学与生命科学基础知识,深入掌握相应学科方向的专门知识,能自主设计并能运用必要的科研方法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具有科学创新力和较高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学术人才。具体培养目标是:(1)深刻理解学术研究对人类社会的普遍意义和对人类健康的实际意义,有较好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理论修养,整体了解医学科学体系,深入掌握基础医学的理论知识体系、研究方法技术和学理发展脉络,准确把握相应学科方向的学术前沿,认识开拓新研究领域的重要性;(2)受到严格规范的独立科学研究训练,在医学问题的基础或转化领域的研究设计、研究方法、理论集合实际等方面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初步的科研组织、管理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3)具有独立从事基础医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工作的能力;(4)对学术规范有深刻理解,恪守学术道德,具备定的运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包括学术论文撰写和口头学术报告)的能力。(5)受到基础医学教学训练,能胜任基础医学教学工作。 

  ()相关学科 

  1.医学一级学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医学、法医学,特种医学、中西医结合等: 

  2.理学一级学科:生物学、化学、统计学等, 

  3.工学一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 

  二、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获本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基础医学硕士生必须掌握基础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比较系统地掌握基础医学领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所在医学领域的前沿,了解医学领域的新技术和新进展,掌握从事基础医学科研的基本原则、规范和方法。 

  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具有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管理工作的能力;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英文资料。 

  ()获本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对医学理论具有一定的了解并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对于其他相关学科包括生物学、临床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相关学科应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从事基础医学科研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和专业素质。对基础医学学科具有一定的兴趣,对相关的研究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具备学习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了解基础医学相关的知识产权、研究伦理等方面的知识。 

  2.学术道德 

  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医学科学研究工作者必须遵循的基本伦理,是保证学术正常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的根本保障。必须养成求真务实和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做到自尊、自爱、自律,严谨治学。应熟悉并严格遵守相关人体及动物实验的医学伦理学规定。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如熟悉生物安全防护的基本知识,并严格遵守基因重组DNA技术、放射性及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规定等。严格遵守国家关于生物样本与遗传信息的保密规定。 

  ()获本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资料、专利应能熟练检索、阅读、分析、理解各种专业相关专著、论文、及网络资源等,了解基础医学主要进展并进行初步的综合分析,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在导师指导下能够判断医学研究领域已有研究的科学内容和意义、方法学特点及研究热点,从而指导自己的学习和论文工作,获得在所从事领域开展研究所需的背景知识。 

  2.科学研究能力 

  应对基础医学前沿有一定的了解。应掌握基础医学领域相关专业的主要研究方法,能应用这些方法开展基础医学研究。应具有进行口头的、书面的和演示性专业交流的技能。对自己的研究计划、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及其解释进行设计、陈述和答辩,对他人的研究工作进行评价和借鉴。 

  3.实践能力 

  应能将掌握的基础理论应用于基础医学实践,包括学术研究和技术开发应具备开展基础医学领域相关专业研究的实验技能,具备学习、吸收新技术的能力。应善于合作,能进行良好的沟通,并参与课题组的科研课题协同研究,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 

  4.学术交流能力 

  熟练掌握英语等,应具备参与国内和国际学术交流,表达学术思想及展示学术成果的专业能力。 

  5.其他能力 

  具备一定的从事基础医学有关的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的能力。 

  ()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规范性要求 

  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与他人合作完成的学位论文需注明作者在其中的贡献度和具体研究内容。学位论文应能反映作者具备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包括文献检索、实验设计与实施、数据分析、论文写作等各个环节。论文中的科学论点要概念清楚,并有理论上的论证,对所选用的研究方法要有科学依据,理论推导正确,计算结果无误,实验数据真实可靠,讨论充分,分析严谨。对结论应做理论上的阐述和讨论,引用他人的材料,要引证原著的思想和研究成果并要加附注。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研究资料和数据具有可溯源性。对涉及国家机密和尚不能公开的研究结果以及临床研究报告论文中涉及研究对象隐私和权益等问题,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论文要求词句精炼通顺,条理分明,逻辑性强,文字图表晰整齐,标点符号正确。论文完成后要进行同行专家评议,评议通过后进行论文答辩。为了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学位授予单位和导师应注意抓好学位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阶段检查、预答辩、答辩等关键环节。 

  2.质量要求 

  基础医学硕士学位论文应对医学发展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使用价值;能够对本专业的科研或临床医疗工作做出一定的贡献。硕士学位论文要利用前人或本人的理论和方法,对医学领域中的某一有意义的问题,或是某一个较重要的问题的一个环节进行研究;在医学研究和应用技术方面有一定的改进和革新,或者将基本的原理应用于医学领域,取得新的成果,并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为了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学位授予单位和导师应注意抓好学位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阶段检查、预答辩、答辩等关键环节。 

  三、博士学位基本要求 

  ()获本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基础医学是从宏观到微观层次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探讨人体与外界因素的相互作用及机制,阐明人体健康维护与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为疾病防治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的医学基础学科。基础医学是医学学科发展的基石,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基础医学对整个医学学科具有巨大的引领与辐射作用,而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 

  因此,基础医学博士生必须掌握坚实的基础医学和相关领域,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原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人类遗传学、药理学、医学细胞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人体生理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医学信息学、统计学与生物信息学等相关学科的扎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常规的实验技能和研究方法,具有独立从事基础医学及其相关专业科学研究与教学的能力。 

  基础医学博士生必须有能力把握基础医学学科的发展趋势,具有分析追踪基础医学相关专业最新进展的能力,对所开展的研究课题及其所属前沿有深刻的理解,能够熟练地查找、阅读本专业的英文资料,具有一定的英文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基础医学博士生同时还需要一定的相关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交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以及调查研究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科研组织与管理能力、团队合作组织能力。 

  基础医学博士生作为高等学校从事专业教学工作的后备力量,应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达到高级讲师的水平。 

  ()获本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树立和发扬科学精神并具备求真务实的科学素质,充分认识科学精神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前进的本质属性,充分认识科学精神作为激励和鼓舞人们不懈地探求新知、追求真理的精神力量的意义,同时应具备医学科学研究者的职业责任感和道德观,应具备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求同存异的合作能力。 

  具备较高的基础医学理论水平和扎实的实验功底,掌握一定程度的交叉学科的基本理论及技术,并具备将这些知识整合的能力,具备较强的自主学和发现吸收新知识的能力,能在基础医学科研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具有知识创新的勇气、探索求知的思辨精神与坚忍不拔的钻研意志。 

  经过博士生阶段的培养,具备独立从事基础医学研究的必要知识和能力,司时对于基础医学学术研究和应用具有高度的兴趣和热情,并具有为基础医学学科发展乐于奉献的精神。 

  2.学术道德 

  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医学科学研究工作者必须遵循的基本伦理,是保证学术正常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的根本保障。必须养成求真务实和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做到自尊、自爱、自律,严谨治学。应熟悉并严格遵守相关人体及动物实验的医学伦理学规定。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如熟悉生物安全防护的基本知识,并严格遵守转基因重组DNA技术、放射性及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规定等。严格遵守国家关于生物样本与遗传信息的保密规定。 

  ()获本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作为飞速发展的学科,基础医学博士生必须具备能通过各种学习方式获取知识的能力,能熟练检索、阅读、分析、理解国内外相关专著、论文、资料、专利及网络资源等,及时掌握基础医学主要进展并进行综合分析,能够判断本领域已有研究的科学内容和意义、方法学特点、未知及学术热点;能够认识基础医学专业特别是自己所从事方向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也需及时了解相关的临床现象并具备通过基础医学研究解决临床问题的思路和能力。具有较强的融医理结合、医工结合、医信结合的能力,具备发现和利用相关信息资源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学术交流能力,通过学术交流增强自身的学术水平。 

  2.学术鉴别能力 

  能根据原始纪录、即往研究及前期数据等资料,明辨学术研究中的是非能够鉴别学术规范与失范,能判断所承担研究课题的创新性、研究价值等;能确定所承担课题研究方法的先进性、可行性与可重复性;能客观评价和判断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的价值。 

  3.科学研究能力 

  应具备扎实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并对基础医学前沿有比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在对大量文献阅读与前期数据的基础上,能根据基础医学研究的进展以及医学临床中的问题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进行研究。 

  具备针对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方面的关键科学问题独立开展高水平基础医学研究的能力,具备缜密的思维能力对拟开展的课题进行充分论证和严密设计,能及时掌握和应用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组织实施和完成课题,且具备组织协调课题组开展工作的能力。能够实时把握课题研究的进展,且能客观地总结课题的研究结果,并能通过论文、会议交流等形式展示研究的结论,为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工作提供帮助或指导。 

  专利的提出和申请、课题申请书的撰写等也是基础医学博士生应具有的能力。 

  4.学术创新能力 

  基础医学的创新能力是指运用基础医学知识和理论,在医学及相关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学术创新能力是衡量基础医学博士生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基础医学博士应对基础医学研究具有浓厚的兴趣及较强的创新意识,具备开展创新性思维及创新性研究并获得创新性研究成果的能力。 

  5.学术交流能力 

  熟练掌握英语,能熟练地参与国内和国际学术交流,具备表达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的能力。 

  6.其他能力 

  具备从事与基础医学有关的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能力。 

  ()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与综述的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是综合衡量博士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对博士生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博士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基础医学博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对该方向的国际与国内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综述后,选择基础医学学科前沿领域或对人类健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所选课题必须立足于国际前沿或者具有应用前景,应能解决医学领域的理论或应用方面的问题,必须具有创新性。 

  2.规范性要求 

  博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与他人合作完成的学位论文需注明作者在其中的贡献度和具体研究内容。博士学位论文应能反映作者独立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包括文献检索、实验设计与实施、数据分析、论文写作等各个环节。论文中的科学论点要概念清楚,并有理论上的论证,对所选用的研究方法要有科学依据,理论推导正确,计算结果无误,实验数据真实可靠,讨论充分,分析严谨。对结论应做理论上的阐述和讨论,引用他人的材料,要引证原著的思想和研究成果并要加附注。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研究资料和数据具有可溯源性。对涉及国家机密和尚不能公开的研究结果,以及临床研究报告论文中涉及研究对象隐私和权益等问题,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论文要求词句精炼通顺,条理分明,逻辑性强,文字图表清晰整齐,标点符号正确。论文完成后要进行同行专家评议,评议通过后进行论文答辩。为了保证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学位授予单位和导师应注意抓好学位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阶段检查、预答辩、答辩等关键环节。 

  3.成果创新性要求 

  博士论文应在基础医学学科领域的某些方面具有独创性成果,应能体现出作者在本学科领域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以及独立研究解决本学科中的基础理论课题及前沿发展课题的能力。博士学位论文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次用书面文字的形式将新获科学信息进行完整记录;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做出的创新性工作;独立执行和完成导师设计的独创性工作;在并非完全独创的研究工作中,提出独创性的方法、视角或结果;在证明他人的观点中表现出独创性;进行前人尚未做过的实证性研究工作;首次对某一问题进行综合性表述,并使用自己的研究结果做出新的解释;将某一方法应用于新的研究领域;应用不同的方法论,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涉及本学科中他人尚未涉及的新的研究领域;以一种前人没有使用过的方式提供知识。 

  各专业应结合基础医学学科的特点,根据不同规格类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制定本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的具体标准及要求。 

    

    

文件附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