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 宾 萍
值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二十周年之际,我翻开焦炉工现场的一些老照片,看着当时年轻、神采飞扬的自己,感觉时光荏苒,记忆中的焦炉工课题奋斗情景又历历在目了,下面就让我娓娓道来。
2005年的秋天,我以博士研究生的身份跻身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此时已是中心成立3周年。当时实验室里的主打方向就是“焦炉工课题”,我因此与“焦炉工”系上了不解之缘。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焦炉工现场是在2009年的夏天,我们课题组采样人员背上沉重的仪器前往东北现场。夏天的东北还不是那么的炎热,我们到站后稍微休息片刻,就开始紧张而有序的现场工作。穿上厚厚鞋底的防烫靴,戴着钢硬的黄色安全头盔,顺着高高的天梯,我们攀上了“久仰大名”的焦炉炉顶,只见那里浓烟滚滚,白色的烟雾里还透出一束黄色的浓烟,与那蔚蓝的飘着朵朵白云的天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工人们有的在忙碌地掀开炉顶盖,检查每个炉子的燃烧情况;有的推拉着焦炉的上升管,保证上升管盖的关闭;有的用扫把将炉顶盖子的煤渣打扫干净,使炉顶盖子能清晰显示,让燃料车司机能轻而易举地注入煤碳;有的......他们团结一致,守护好每一个班次,让生产工艺流程顺畅进行,安全而高效地完成每一项任务。这深深地打动着我的心扉,我也要向他们学习敬业的精神,利用我所学到的科学知识寻找出他们易患肺癌的根源,特别是从暴露环境中寻找可疑之因,再去探索可能提示他们早期健康效应的生物标志物,尽早地发现他们的早期症状,做到早期脱离岗位及时治疗。
虽然是60多摄氏度的高温炉顶,那热浪透过厚厚鞋底的防烫靴,高温炙烤着催促我不断前进,当时给我的感觉就是自己的脚板像是泡在一盆热水中,一直在冒着热汗,我的脚底摩擦着热烘烘的鞋底,仿佛要起水泡似的,但是我们要克服重重困难,尽可能多地布置好采样点,不管多危险的工作地方,只要有工人到达的工作岗位点,我们都给它布上监测点,正所谓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因为多年以来焦炉作业的炉顶工是肺癌高发的岗位,其可产生的焦炉逸散物浓度最高,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靶器官是肺部,进而引起肺癌的发生。焦炉工肺癌是与其职业性接触有病因学联系的原发性恶性肿瘤,一直是职业卫生领域里关注的职业性肿瘤,原卫生部于1988年1月1日正式将焦炉工人肺癌列入职业性肿瘤,实施了新的职业病管理条例。因此,我们此次的出行是责任重大!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终于采集到了所需要的样品,做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希望能对焦炉工肺癌的研究进展有所揭穿。
图 1 2009年焦炉工现场情况
从1999年走到2009年,焦炉工课题从暴露接触评价到早期效应生物标志物研究,再到遗传易感性生物标志物研究,系统地研究了焦炉作业工人暴露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的生物标志物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对低、中、高浓度的PAHs暴露特征人群开展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对暴露环境颗粒物和气相污染物进行成分分析,测定了尿中芘、萘和菲等代谢产物、萘-白蛋白加合物用以评价内暴露剂量;应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和胞质分裂阻滞微核细胞组学、碱性彗星试验、外周血全基因组DNA端粒长度等技术评价早期遗传效应;对PAHs代谢酶基因、代谢酶相关核受体基因、修复酶基因的多态性进行系统研究。在焦炉作业人群中,创新地应用系统生物学研究方法把分析PAHs暴露的有效剂量、毒性效应及与易感性因素间进行关联。采用通径分析法对三类生物标志物(接触生物标志物、效应生物标志物和易感性生物标志物)进行分析,研究了生物标志物群之间的复杂关系,描绘出焦炉作业工人PAHs导致暴露人群生物标志物改变的数字化“线路图”(图2)。在国内外权威领域的专业期刊(如 《BIOMARKERS》、《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和《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上发表了系列研究论文,并于2009年以“基于生物标志物的多环芳烃致癌危险度评价”为题,获得了2009年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阶段性地突破了焦炉工肺癌之因。虽然我目前不再从事“焦炉工课题”了,但是从“焦炉工课题”中我得到了很多启发,为我现在热衷的方向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领域的科研之路是任重而道远的,需要依靠众多未来年轻学者进行系统而基础的研究,不畏科学研究之路的坎坷,突破一个个瓶颈,一切为了人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