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主题 > 传染病 > 乙类 > 登革热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主要经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登革热通常起病突然,发热多持续2-7天,可伴有剧烈头痛、肌痛、关节痛、眶后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和皮疹等,退热期可出现全身斑丘疹。部分患者可出现少量出血,如淤点、鼻出血或牙龈出血等。重症登革热以血管渗透性增加、低血容量和凝血机制异常为特征。病毒自然宿主为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近年来,我国登革热疫情以境外输入引发的本地传播疫情为主要特征,报告病例主要分布在广东、云南和浙江等南部地区,但适合登革病毒传播的媒介伊蚊分布广泛。疫情防控首先要做好病例监测与管理,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扩散。患者发病最初5天应防止其受蚊类叮咬,以免传播。其次要做好防蚊和灭蚊工作,推动使用驱避剂、纱门纱窗等进行个人防护,防止蚊虫叮咬,清除蚊虫孳生地,消灭成蚊,降低蚊密度。 加强宣传教育,促进行为改变,采取正确的预防和保护措施,动员群众清除或治理伊蚊幼虫孳生地。   

首页 > 健康主题 > 传染病 > 乙类 > 登革热